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只要持續用好各項政策措施,2023年經濟運行一定能夠總體回升、持續向好。
從供應端來看,當前疫情倒逼一批企業加快技術革新和產業更替,要加快推動新興產業崛起,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物流配送、醫療產業、教育領域、工業制造等行業變革提供技術保障,鼓勵企業技術革新,擴大綠色食品、藥品、衛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產。同時,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綠色化改造,著力補鏈、強鏈、延鏈,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從消費端來看,當前擴大消費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之一,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推動增加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等方面的消費,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特別是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因城施策、因企施策、因人施策,千方百計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切實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從動力源來看,當前我們正在走出疫情沖擊,也正在為經濟復蘇做必要的能量積蓄,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要用好用足改革關鍵一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基層將改革創新、大膽探索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目的是讓各種經濟要素流動起來,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千方百計穩定經濟基本盤,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各種方式助推企業復工復產搶訂單,通過減稅緩稅和各種補貼等方式為企業紓困,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就能保住市場主體,就能留住人心、守住信心。
從保民生來看,當前要順應防控常態化要求,守好保健康、防重癥防線,既要保障好群眾就醫用藥,也要持續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確保滿足大規模人口抗疫治療需要,重點關注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尤其要做好農村老年人的防控和救治預案。(經濟日報記者 李彥臻整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
提高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六項重點任務之首。擴大國內需求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還是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在國內需求中消費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投資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與投資相比,消費直接受收入水平的制約,擴消費是當前的政策重點和難點。
擴消費的核心是促進收入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強消費能力,而增強消費能力的前提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增長存在重要的“長板效應”。經濟中各產業的生產效率增長速度有很大差異,制造業是各行業勞動收入水平的“基準點”,而制造業恰恰是充分運用現代生產技術、技術進步快的產業,在勞動收入方面是各行業的“長板”。也就是說只要制造業的勞動收入持續增長,其他各行業的收入水平都可以“水漲船高”,這就是收入增長的“長板效應”。當然,充分就業是發揮收入增長“長板效應”的前提條件。
當前,我國具有充分發揮收入增長“長板效應”的基礎條件。一是實體經濟的綜合競爭力相對較強,二是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主體,具有實現較充分就業的基礎條件。真正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擴大國內需求工作,需要充分發揮勞動收入增長的“長板效應”,更高效地促進收入普遍增長。
首先要著力促進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提升并帶動勞動報酬同步增長。包括持續支持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并通過促進兼并重組和引導低效率企業有序退出等方式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其次要著力擴大就業崗位,為發揮“長板效應”創造基礎條件。包括鼓勵創新創業、打破部分服務業仍然存在的進入門檻,充分拓展就業潛力,特別是大中城市要充分發揮其對服務業的就業創造和吸納能力,打造“就業友好型”城市。此外,還要繼續推進相關領域的配套保障。特別是加強對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完善,化解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經濟日報記者 顧陽整理)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
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這一重要論述,既是重要的認識論,更是關鍵方法論,為綱舉目張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沒有量的積累就談不上質的飛躍,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質量和數量的辯證統一。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嚴峻復雜,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推動經濟增速重回合理區間,才能為高質量發展積累足夠的資源,才能有效應對經濟運行出現的各類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有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從更長遠的發展目標看,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涉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方面面,完成好這些重點任務,需要穩健可持續的財力做保障,需要源源不斷的人力、技術等要素做支撐,從這個角度看,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題中應有之義。
推動經濟發展“質”“量”齊升,對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至關重要。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艱難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系統觀念,真抓實干、科學施策,把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戰略部署落地落細。
以政策合力有效提振市場主體預期。實踐證明,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穩健的發展,穩健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信心。在穩定預期的過程中,各方面的政策合力不能缺位,要在推動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政策“同心圓”。具體看,就是要把穩增長的一攬子政策切實轉化為提振信心的具體舉措,找準“堵點”和難點,著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確保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的各項政策效果不打折扣,讓市場主體對政策執行有感受、對發展前景有期待。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切實轉化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務實舉措。
以統籌之力有效培育經濟發展動能。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發展速度、規模、質量、效益相統一。當下的重點是用足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積極總結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積極引導擴大有效投資。同時,抓住時間窗口,研究推動更多有助于提振消費的系列舉措,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實現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動能。最后,高度重視在發展中確保安全,促進發展的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經濟日報記者 熊麗整理)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
協同配合更好發揮政策合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會議將穩增長上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23年要全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運行軌道。其中,提振信心和擴大內需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抓手,這要求財政、貨幣、產業與其他監管政策協同發力。
一是不同政策的具體目標有差異,但從取向上必須摒棄部門思維,從大局著眼,保持政策信號的一致性,要有利于提振信心。具體而言,財政政策通過減稅降費助企紓困、通過支出擴大基建投資等;貨幣政策通過數量和價格手段解決市場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他市場監管政策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等。這些只是具體方式和目標的差異,其釋放出的信號對經濟社會的預期影響更大。近年來社會上關于民營經濟不正確的論調偶有出現,對共同富裕目標和實施路徑產生了誤讀。因此,政策取向必須一致,避免合成謬誤,避免市場主體預期混亂,要讓市場主體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法治思維、契約思維有堅定信念。
二是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要協同配合,避免非經濟政策的強化導致經濟政策效果的弱化。高質量發展是多元目標的發展,包括經濟結構改善、環境質量提高、風險總體可控等。環境保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都是必要的,從長期看有利于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但是在短期可能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這種權衡在短期尤其考驗政策的配合。
三是財政和非財政政策要協同配合,尤其是財政和金融政策要協同配合,發揮出合力。近年來財政政策在助企紓困、抗擊疫情、擴大總需求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諸多政策的出臺可能產生相應的財政支出需求,尤其是下級政府貫徹執行時無形中增加了支出需求,導致區縣政府“三保”壓力加大。因此,非財政政策出臺前必須充分考慮到對財政的壓力,確保好鋼用到刀刃上,發揮出最好效果。財政政策不能單打一,要做好財政與金融協同。一方面貨幣金融政策維護相對寬松的環境支持財政發債,另一方面結構性金融工具有利于發揮出財政的杠桿效應,積極支持重大項目投資,優化供給結構、擴大總需求。
綜上,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復雜性不斷上升,對政策的系統性思維、統籌思維提出更高的要求,政策的協同配合、發揮合力就成為必然要求。(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整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
促進雙循環邁上更高水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實現這一要求,既要按照高水平的國際循環標準提升國內循環水平,又要以國內循環為底盤和基礎,加快塑造形成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不斷推動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并邁上更高水平。
以高水平的國際循環標準提升國內循環水平,就是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制度型開放,按照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標準,提升國內循環水平,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實現內外貿同標準、同質量、同品質等。在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時,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實施產業鏈一體化制度創新,不僅產業鏈的某環節要對標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包括原材料生產、半成品加工、運輸、銷售、研發等在內的產業鏈所有環節,所涉及的每個環節、每個過程,都應按照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與標準參與生產經營。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以“原材料、市場兩頭在外”參與國際循環。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國內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發展配套體系不斷完善,國內循環條件不斷完善,這也成為新時期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為此,要以國內循環為底盤,不斷提升參與國際循環的能力。應充分發揮我國國內資源、產業鏈及其配套體系、超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等國內循環優勢,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形成以國內循環促進國際循環的格局。堅持以國內循環為底盤和基礎,不斷塑造參與國際循環的新優勢,為未來參與國際循環贏得更大空間。能在國內循環中經受充分檢驗,必然能在國際循環中贏得新發展機會。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正在加速變化。為此,要逐步增強國內循環的可靠性,以國內循環的相對確定這一“不變”,對沖“萬變”的國際環境,推動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并不斷邁上更高水平,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整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丁宏:
錨定方向統籌當前長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又要為今后發展做好銜接。立足當前放眼長遠,這是科學辯證地審視經濟發展環境及趨勢后作出的有前瞻性針對性的決策,既要準確把握和及時應對短期波動影響的當前態勢,又要全面系統地認識我國經濟穩中有進的長遠環境和客觀規律,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彰顯銳意進取的勇氣和智慧,從而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
統籌當前和長遠,要始終堅持全面辯證的發展眼光,錨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方向,認清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效應進一步減弱,這為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釋放經濟發展活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各項穩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各類市場主體的未來預期和發展信心得到大幅增強,資源要素市場配置效率顯著改善,我們更加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已進入了回升趨穩的上行軌道,經濟運行態勢有望總體好轉。
從長遠看,我國經濟發展有諸多利好因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局起步的節奏更加穩健;而從當前看,我們仍不能忽視發展中仍然存在的不確定不均衡現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要把協調發展和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高度,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凝心聚力,以穩應變,既打好當前的“攻堅戰”,更要打好長遠的“持久戰”,從容化解各種“灰犀牛”“黑天鵝”等矛盾挑戰,確保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面對當前經濟發展的復雜形勢和重大任務,關鍵要能抓住統籌當前和長遠的戰略基點。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整體思維以及底線思維,善于從戰略全局高度出發,促進“六個統籌”之間的關聯銜接,做到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在執行過程中,既要防止長遠目標短期化,注重久久為功,不能急于求成;又要防止短期措施給長遠計劃帶來反向沖擊,把握好政策實施精準度,杜絕簡單粗暴、用力過猛。要進一步強化預期管理在宏觀決策中的重要性,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著力增強企業家和居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應對前行路上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