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今年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的銀行業而言,要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不缺位、不斷檔,靠前發力出臺一系列務實舉措,以“開門紅”促進“全年穩”。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1.31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2022年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2665億元;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1.21萬億元,環比多增4743億元,同比大幅多增8717億元。這體現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也反映出市場主體信心逐步改善,融資需求有所恢復。
成績來之不易,仍要加力鞏固。當前,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蓬勃生機,越來越多省市已經開始搶抓時間、提振經濟,多地將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期目標設定在較高水平,經濟發展亟待金融支持。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末,兩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有力補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產業升級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項目的資本金,各銀行為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累計授信額度已超3.5萬億元。2023年,銀行業要繼續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
盡管我國金融業運行平穩,風險整體可控,但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風險仍處于易發多發期。銀行業金融機構還需繼續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要落實好16條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用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保持房企信貸、債券等融資渠道穩定,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與金融正常循環。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1月11日,至少已有105家銀行向188家房地產企業提供意向性授信,總額度至少為55788.33億元。
可以相信,隨著需求逐步回升和政策效應疊加,中國經濟社會活力將進一步釋放,被視為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的金融業必將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