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同中亞五國在重點領域產業合作持續深化。在全球深化能源產業變革的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合作有著怎樣的新空間、新機遇?當前,我國正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鋼鐵行業是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重點行業之一。中國同中亞五國進一步深化合作,給相關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會后,就這些問題,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專訪了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龍強。
記者:此次論壇聚焦“產業與投資”,進一步深化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合作。您如何看待此次論壇的意義,及其提供的重要機遇?
張龍強:中國和中亞五國毗鄰而居,經貿往來源遠流長,近年來,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不斷豐富,在能源、礦產資源、鋼鐵、農業等領域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日益充實,其中江蘇淮冶在烏茲別克斯坦投資年產30萬噸優質棒材項目,被列入中烏“一帶一路”政府合作項目,獲得了烏茲別克斯坦頒發的總統令。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本次論壇以“互利共贏,攜手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具體舉措,為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為推動區域務實合作和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指引。
記者:在當前各國深化能源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投資合作空間,尤其重點領域產能合作?
張龍強:中亞地區油氣、礦產等資源非常豐富,在資源方面與我國有較強的互補性。我國與中亞五國在傳統能源領域的合作取得諸多成效。當前全球各國積極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以資源型經濟為主的中亞國家也必將走上能源轉型之路。因此,在持續鞏固能源、礦產等合作基本盤的基礎上,引導相關產業鏈延伸,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將為地區間的投資經貿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可以預見,未來圍繞礦產資源的投資合作,進一步向下游鐵合金、鋼鐵生產與加工延伸,打造鋼鐵全產業鏈條,不僅可以滿足當地鋼材消費需求,而且能夠為機械裝備、建材、倉儲、物流、信息產業等領域合作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作為國家級智庫,有能力,有意愿充分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為推動我國鋼鐵行業與中亞地區鋼鐵國際產能合作貢獻智慧與力量。
記者:我國正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鋼鐵行業是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重點行業之一。中國與中亞五國進一步深化合作,給相關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
張龍強:綠色低碳是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我國鋼鐵行業正開展能效提升三年行動、建設氫冶金示范工程、引導短流程煉鋼發展等諸多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3月,我國發布《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旨在進一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讓綠色切實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深化我國與中亞五國鋼鐵、礦產資源、能源等領域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深化合作:
推動綠色鋼鐵國際產能共建。中國鋼鐵企業始終以綠色低碳發展為“牛鼻子”,積極參與全球鋼鐵國際產能合作。圍繞中亞五國下游用戶需求,結合當地資源能源實際情況,采用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研發制造綠色鋼材,推動打造綠色低碳鋼鐵示范項目,建立健全供應端到用戶端的綠色低碳鋼鐵全產業鏈,帶動鋼鐵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加強綠色科技合作。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核心還是要靠技術革命。圍繞氫冶金、天然氣直接還原鐵、富氫冶煉等低碳前沿技術領域,與中亞五國加強科技合作,共同開展技術基礎理論研究,探索低碳前沿技術在鋼鐵企業的應用,破解鋼鐵低碳發展的關鍵共性難題,為鋼鐵綠色發展奠定基礎。
深化能源資源領域合作。中亞五國在石油天然氣、氫能、水、風、光等領域的能源優勢顯著。氫能作為銜接各種能源形式的樞紐,在建設“綜合能源體系”,能源類型無縫銜接、復合發電、高效轉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氫冶金技術的應用,鋼鐵企業對綠氫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哈薩克斯坦等國具有較大綠氫出口潛力,加強中國與中亞氫能研發與貿易合作,將有效帶動中亞地區氫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推進綠色鋼鐵標準互認。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制修訂綠色鋼鐵相關標準及互認,構建與國際標準兼容的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的規范和引領作用,指導鋼鐵國際產能合作不斷向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以標準為紐帶,推動先進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加快“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進程,共建共享綠色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