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發通知,組織開展2023年“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此次服務行動以中小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聚焦中小企業疫后恢復急難愁盼問題和制約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旨在發揮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作用,幫助中小企業提振發展信心、恢復發展活力、增強內生動力。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強化政策惠企、服務助企、環境活企、創新強企,深入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力爭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過8萬家,計劃培育100個左右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全力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一季度小微企業發展信心更足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源頭活水,“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要對各類臨時性、應急性惠企政策及時進行梳理評估,將有效政策予以固定化和常態化,轉化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化成果,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透明度,使企業主體有穩定的預期和充足的信心。”刁琳琳說。
2023年一季度,國家層面支持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有關政策和金融支持將繼續發力。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和優化實施部分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包括將符合條件的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
今年年初,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下稱“《措施》”),進一步推動穩增長穩預期,著力促進中小微企業調結構強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整體而言,《措施》將此前系列分散的穩增長、調結構政策合并,更具系統性。同時,更加注重綜合施策、協同聯動。每項政策都明確了部門主體,強調多部門聯合發揮效用,有利于形成長效協同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說。
去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40多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相關政策,各地出臺270多項相關舉措。《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印發,提出了兩個方面1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推動穩增長、穩預期。“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廣大中小企業迎難而上,呈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介紹,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的數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0.5%、5.2%和1.1%。
資料圖
為中小微企業服務要主動靠前
刁琳琳認為,要在現有政策上做進一步的拓展支持,在科技金融、數字化轉型等領域探索多維政策創新,形成共促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記者近日從工信部獲悉:伴隨一系列紓困幫扶措施出臺,我國中小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實現平穩健康發展。2022年日均新設企業2.38萬戶,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經營收入超過80萬億元。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新亮點。
五年來,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國家稅務總局積極深化稅銀合作,以企業納稅信用的相關信息作為金融機構向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重要參考,共助力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2246萬筆,貸款金額達6.22萬億元。
目前,各地正在出臺系列舉措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
廣州鼓勵建設只租不售的標準廠房引導中小微企業入駐;甘肅瞄準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中的重點環節,包括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降費獎補。對認定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每戶獎勵30萬元,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戶獎勵50萬元……
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延續,3月31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不確定、難以預料的因素比較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仍然面臨不少困難。面對新形勢,要綜合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和助企紓困的需要,在落實好前期出臺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稅費優惠政策,突出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支持,以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持續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資料圖
以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
營造良好環境、加大支持力度,是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繼續在基層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和減稅降費,尤其是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方面要給予更多政策實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說,諸如稅收和消費券等手段,政策工具要應出盡出,鼓勵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
一組官方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35.5萬家,較上年增加5.7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32.4萬件,同比增長21.8%。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51.2萬件,占國內企業擁有總量的65.1%。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浪潮中,中小微企業不進則退,必須積極轉型升級尋求突破,才能謀求更好發展。”盤和林建議,要主動學習研究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融通發展道路。中小微企業應和大型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更高效、更便利的對接,獲得龍頭企業的開放技術、市場、標準、人才等創新資源,成為產業鏈供應鏈上穩定一環。
孫文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定向開放面向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服務產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社會投入機制,加強資金扶持。建立適應產業發展的數字化評價標準和監管體系,研究出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