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和生態環境部聯合舉辦,以“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主題,全面展示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成效,打造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交流合作“新名片”,彰顯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大會另設三個分會場,圍繞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企業減排與低碳轉型、碳市場與氣候投融資等主題開展討論,促進行業交流、深化國際合作。
在主題為“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分會場上,寶武黨委常委、總會計師兼董事會秘書朱永紅表示,鋼鐵不是“碳問題”,而是“碳答案”,鋼鐵的綠色屬性,決定了未來低碳社會建設同樣離不開鋼鐵的支撐。鋼鐵行業的綠色轉型,涉及工藝、技術、產品、標準等各個環節的創新,無論是制造業還是建筑業,又都需要鋼鐵協同來解決綠色轉型問題。因此,對鋼鐵行業而言,既是約束,又是機遇。他說,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面對如何兼顧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時代之問,鋼鐵行業再次站在了時代轉型的最前沿。近十年,全國約1/7的粗鋼產量鋼鐵企業已納入地方試點碳市場,寶武每年購買碳配額的費用達到1.6億元。
朱永紅分享了對市場機制推動鋼鐵行業綠色轉型的思考。一是建立對鋼鐵企業減排項目的正向激勵機制。近日,國家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是推動碳市場建設的重要政策工具。包括寶武在內的鋼鐵企業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突破性低碳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針對減碳項目投資規模大、風險高、企業決策難度大的挑戰,建議將鋼鐵碳減排技術場景納入自愿減排市場,用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支持,形成鋼鐵行業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二是強化綠色金融對碳市場建設的積極作用。金融資本具有活力強、靈活度高的特點。創新綠色碳金融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有效引導資金向低碳發展聚集,實現碳資源優化配置,逐步豐富碳市場的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增強價格發現機制,提升碳市場的活躍度。建立碳金融機構碳履約服務的產融合作機制,助力碳市場平穩運行。三是加快推進國際交流與互認。當前低碳鋼標準的研發呈現碎片化、多元化趨勢,發布的低碳鋼評價方法的核算模型、邊界范圍迥異。寶武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指導下正在開展我國的低碳鋼評價方法研究,這是中國鋼鐵行業主動擔責的順勢之舉與必然選擇,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搭建起國際交流與互認的橋梁。
來自相關國家、國際機構代表,各省區市政府部門代表,國內外碳市場交易機構、企業、碳市場第三方機構、金融機構代表,高校、科研院所碳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