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7日石鋼將第一、二、三軋鋼廠合并成立軋鋼廠以來,該廠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勞動效率,確保訂單按時交付。到目前為止,650線與大棒線均完成產量指標;而且成材率都創下歷史最好指標,其中小棒線3月份成材率實現97.47%;天然氣單耗完成3.32m3,較去年降低2.68m3;成本降低8.17元/噸。
合理調配穩產量
現在,每天7點鐘進廠后,程志海的主要工作就是轉現場,腦子里記掛的都是產量目標。在他看來,整合后的第一個明顯成效就是產量。
在大棒線車間,記者遇到了正在現場檢查的運轉丁段段長裴立勇。“原來同一規格的鋼材可能3條生產線都在生產,如今整合之后實現了訂單結構的優化調整,通過軋鋼廠內部協調調配,實現了集中高效生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節約了能源,同時也穩定了產量。”在軋機旁,他停住了腳步,指著輥道上剛剛下線的通紅鋼材告訴記者:“這一規格的鋼材,原來小棒線也在生產,訂單分散不說,還降低了生產效率。整合以來,軋鋼廠根據各條生產線的生產任務和規格合理配置,統一安排大棒線生產。這樣一來,生產的靈活性大大提高,既節省了換輥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成材率。”
整合資源顯優勢
自軋鋼廠整合之后,該廠合理調配資源方面的優勢愈發凸顯,廠級自由調配力度得到了加大。“原來,如果小棒線裝卸任務重,他們的2輛車根本調轉不過來。整合后,一但遇到生產任務緊張的情況,就可以直接調大棒線的2輛車來協助運輸,既壓縮了設備運行時間,又提高了作業率。”程志海表示。
如今,3條生產線通用的備品備件的統一管理和調配也壓減了一部分生產成本。如生產時所需的大電機,原來可能每個分廠都需要準備5臺,以備不時之需;現在整個軋鋼廠可以通過互相溝通協調,一共準備5臺就能夠滿足生產需要了。
此外,在節省生產費用方面,為節省大棒線的退火成本,需要退火作業的鋼種都運到小棒連軋生產線的連續式退火爐來完成,不僅有效地滿足客戶質量要求,還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
精干人員提效能
在大棒線精整工段,精整操作工張曉輝正在一臺操作機旁認真工作。只見經過他簡單的幾個動作,伴隨著一聲巨響,飛剪瞬間將輥道上下來的鋼材精準地鋸切為成段的定尺。記者了解到,張曉輝是從第二軋鋼廠的質量管理員轉崗過來的,經過一個多月的適應,已經能夠熟練地作業了。“小張工作用心,很快就適應了,本科畢業的他對純英文界面的操作機能直接上手,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在一旁的裴立勇說。對于機構整合、人員精干方面的成效,長期扎根于生產一線的他深有體會:“比如說,原來由于生產任務緊張需要調配分廠之間點檢人員時,必須分廠廠長來協調解決,現在只需要主管科長直接安排就可以了。”
“以前3條生產線每條都有3名主管工藝人員,現在精減為2名,人少了,隊伍更精干了。”在小棒線調度室里程志海告訴記者?,F在的生產線通過“一主一輔”實現精簡互補,每條線的2個人都要互相學習、熟悉現場,關鍵時刻都能擔當重任。也正是在責任分工明確、獎懲制度鮮明的條件下,該廠在3月份取得了成材率和天然氣單耗的“雙項”歷史最好成績。
在采訪的過程中,程志海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地響。“是后部工序吧?剛剛接到銷售公司電話,客戶確定取消了這批鋼材的探傷,盡快安排有探傷要求的鋼材繼續生產……”他利落地安排完工作接著補充道:“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細節需要繼續整改,但歸根到底,整合就是要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