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持續優化 消費品質升級訴求日益凸顯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表示,今年以來,面對更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過程中,中國經濟尋找到了更多新的增長點和穩定經濟運行的著力點。”
她指出,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打出更有力的組合拳,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結構向優。當前居民家庭對于消費品質升級的訴求日益凸顯,對更高品質的綠色、低碳產品以及活躍的文娛、體育、旅游等服務消費的需求明顯增加,這充分表明我國消費結構正不斷優化升級。
而供給側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先進制造業、高技術行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對工業經濟運行形成強勁支撐,不僅推動工業增速回升,更助力結構持續優化。
近期,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加速“破圈”。郭麗巖認為,從其產量增速態勢,到其背后產業鏈“連點成線、集鏈成群”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到,“這類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望在這幾年迎來產業化的曙光,從而為整個經濟運行提供更多新增長點”。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會上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穩中向好、結構不斷優化,實現5.3%的增速背后是財政、金融政策持續發力所帶來的支撐。
明明指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明顯上升,呈現前置特征。例如,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從1萬億元升至1.3萬億元,其中對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力度從1500億元翻倍至3000億元;新增專項債4.4萬億元,預計較去年的增量部分會主要集中在地產收儲領域;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落地,5000億元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
在他看來,2025年財政支出保持擴張,一季度公共財政赤字使用率較歷史同期偏高,政府性基金收支預算完成度也有所提高,關稅對出口的影響雖有所減弱但依舊不容忽視,后續財政仍存進一步加碼空間。
金融與實體協同發力 系列政策效果正在不斷顯現
上半年,中國進出口規模達21.7876萬億元,同比增長2.9%,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在會上表示,相關數據已明確展現出我國外貿的韌性,中國正成為全球外貿體系中重要的穩定性力量,有潛力也有能力繼續保持外貿穩定增長。
他提到,近年來全球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復蘇動能在加強。這種動能加強結合了產業結構升級、數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新空間、新能源、新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機會。從需求層面看,中國在全球有非常好的基礎,這也是外貿能夠發揮優勢的重要原因。
談及金融領域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會上表示,盡管面臨很大壓力和挑戰,但金融領域取得了很好表現。去年9月24日和今年5月7日采取的兩輪金融政策,產生了積極效果。
今年上半年,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從1月份的1.86%下行至6月份的1.46%;央行的另外一項工具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也從1月份的2.16%下行到6月份的1.5%。這些利率的下行從降低資金成本層面支持了實體經濟運行,支撐了整個經濟回穩向好。
同時,政策結構也在不斷改善,從信貸結構來看,面向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創金融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在加大,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政策的積極效果還表現在市場不斷回暖。以資本市場為例,自9月24日以來,市場總體持續回升,上證指數近期已站上3500點之上,這表明市場信心不斷提升,預期不斷改善,說明政策對市場起到了很強的支撐作用。
展望下半年,明明說,參照過去兩年,下半年會通過一些總量政策擴張支持經濟增長,考慮到今年上半年整體宏觀經濟結果亮眼,且全年政策資金額度已利用充分,下半年增量政策有可能來自于政策工具的創新。
他認為,政策工具創新主要的傳導渠道和投放方向還是會針對目前宏觀經濟的薄弱環節,包括下半年需要持續支持的方向,例如房地產收儲、服務業和消費以及“十四五”和“十五五”規劃的接續,可能是創新政策工具最終的落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