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家200年前從鋼鐵起家、如今已經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15.7萬名員工的國際性、多元化集團來說,如何進行業務的取舍,在如今的經濟不確定之下尤其重要,而這對于目前正在紛紛涉足非鋼產業的國內鋼廠來說,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昨天,蒂森克虜伯普利斯坦汽車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這一工廠是蒂森克虜伯在中國投資建設的多家工廠之一,赫辛根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全球范圍內剝離部分鋼鐵業務的同時,公司一直在推進轉型,未來也會進一步尋求對工業產品和服務領域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在中國等新興市場。
昨天在上海開業的這一新的生產基地,投資額為1億歐元,將為中國市場生產轉向系統和減震系統,每年的產量約75萬個電動轉向系統和180萬個減震系統,供應全球和中國的整車生產廠。
赫辛根告訴記者,除了上海的工廠,公司位于常州的一家生產缸蓋罩模塊總成的新工廠也將于今年年底前投入生產運營,而在去年,公司還先后在南京和成都有新工廠投產。
“每年我都會來中國三到四次,很多都是參與我們投資的新工廠的開業,”赫辛根表示,“過去三年我們在中國的累計投資超過4億歐元,2013年以來已經有四家汽車零部件新工廠投產,目前我們全球六大業務單元中已經有五個在中國運營,其中機械零部件技術業務單元在中國就達到了10個生產基地,為汽車、建筑業和風能行業生產零部件。”
事實上,蒂森克虜伯這一輪對中國的投資資金來源于其內部結構的調整。自上任后,赫辛根就推行了一系列業務優化調整計劃,使集團從一家以鋼鐵為主業的企業轉變為多元化工業集團。目前,公司已經出售了旗下的不銹鋼業務,還準備進行巴西鋼廠業務的出售。
“以前公司的主打業務是鋼鐵,現在鋼鐵業務的占比只有30%。”赫辛根透露,除了剝離業務和成本削減,更多的投資也沒有減少,主要傾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和研發領域,研發費用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