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陜西省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多管齊下、協調聯動,動硬來真,取得實效。《中國冶金報》記者近日獲悉,目前,陜西省已退出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排行榜后10名。
陜西省是我國資源大省、能源大省,焦炭產量位居全國第四位,達2952萬噸,其中機焦1610萬噸,大多位于韓城黃河畔、“渭北黑腰帶”、陜南、關中一些區域;蘭炭加活性炭1911萬噸,基本上以陜西榆林地區為主要生產基地。陜西上規模的機焦廠家11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4.3米以上)焦爐數量32座;年機焦焦炭生產能力1610萬噸。但由于絕大部分是獨立焦化生產企業,受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年排放粉塵3220噸~6440噸,年排放CO2共208萬噸,大量粉塵隨有害蒸氣排入空中,機焦行業的污染成為陜西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鋼鐵行業在陜西目前形成產能近千萬噸,分布在韓城、漢中、商洛,寶雞、西安地區。點多分散,大多技術裝備落后,成為的陜西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
據了解,為保證“國十條”落到實處,陜西省政府出臺了《陜西省全面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工作方案》,確定了2015年、2020年、2030年大氣污染治理分階段實施的環境質量目標和工作任務,全面啟動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制訂了《陜西省“治污防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2013)》,明確2013年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目標和任務,提出了34項環保工作具體措施。出臺了《陜西省城市空氣污染日應急方案(暫行)》,實行最嚴格的空氣環境質量考核制度。
據陜西省政府有關人士介紹,陜西省在治理大氣污染環境保護工作中,在重點工業領域的環境執法做到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對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大曝光和處罰力度,先后就6起嚴重環境保護問題讓媒體予以曝光,及時向社會公布了檢查和處理結果,并啟動“陜西環保公眾監督互動平臺”;省政府對柞水縣小嶺工業區等13起環境違法問題實行省級掛牌督辦,限期進行了整改,使之達到環保要求標準;省政府有關部門還以現場辦公會和污染減排重點項目推進會形式,對有關市、縣環保問題進行現場約談,采取關、停整改等措施,強制進行環保執法。如咸陽市政府對73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實施關閉;榆林市2013年上半年不斷加強環境專項執法檢查力度,先后組織開展了飲水水源地保護、重金屬污染、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重點污染源、化工行業、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等六大專項執法檢查活動,累計查處違法企業130多家,罰款1470萬元,建立全市12369環保投訴熱線智能管理系統,實行24小時值班。共受理群眾投訴286起,結案280起,辦結案率為98%,承辦省上轉辦案件19起,結案19起,媒體報道5起,結案5起,結案率100%。
該人士還透露,陜西省將繼續以環評為“控制閘、調節器、殺手锏”,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執行最嚴格的標準,落實最嚴格的措施,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啟動最嚴格的問責,從源頭上減少和控制污染排放。環保部門的工作主動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對56個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環保部門有關領導分工包干,按照項目規劃提前進入,跟蹤服務,指導項目環評,組織對項目大氣污染物排放預評估;對“十二五”規劃中的建設項目進行了重新環評優化項目環境評估,出臺了陜西省綜合考慮大氣污染治理等要素,進一步優化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布局,出臺陜西省關中地區差別化環境準入目錄;對關中地區鋼鐵、焦化、水泥等12類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重污染或產能過剩產業實行“項目限批”,把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同時推行項目環保監理制和跟蹤指導服務制,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排放,全力抓住污染企業“退城入園”工作,將把24戶企業搬遷到工業園區,爭取到2015年實現西安市二環內無污染企業。實現工業集約化,污染減量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