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兩會日前已經落幕,“一帶一路”成為兩會上熱議話題。業內人士認為,伴隨著“一帶一路”帶來的基建投資熱,鋼鐵業走出國門或得極大助力。
目前國內鋼鐵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如何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牽動著全行業敏感的神經,眾多解決方法中讓鋼鐵業“走出去”似乎成為了一條越來越被認可的途徑。其中河北作為鋼鐵第一大省,其進展情況更是頗受矚目,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加快河北鋼鐵“走出去”的步伐。
深陷產能過剩困境河北鋼鐵揚帆海外已然開始
據悉,河北的鋼鐵產能達2.86億噸,居國內首位。2014年河北粗鋼產量1.85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64.7%,過剩情況比較嚴重。
在全國都在呼吁化解過剩產能的熱潮下,河北也早已邁開了步伐。去年2月份,河北省政府就曾出臺文件《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實施方案》,提出利用8年左右時間,將鋼鐵產能控制在2億噸左右。
事實上,除了壓減產能外,將產能轉移到需要的地方去,更不失為一種化過剩產能為有效產能的方式。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愈加頻繁,向海外轉移產能的呼聲也日益響亮。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副省長姜德果兩會期間表示,河北鋼鐵目前落后產能基本淘汰了,剩下的不少是富余優質產能,所以要轉移到我國中西部,要走出國門。并指出,“這個市場空間還非常大”。
實際上,讓鋼鐵業走出國門,河北已然開始。去年9月份河北鋼鐵集團與南非工業發展公司、中非發展基金合作在南非投資建設的500萬噸鋼鐵項目正式啟動,成為了我國鋼鐵行業“走出去”的標志性事件。
此外,去年11月份出臺的《關于河北省鋼鐵水泥玻璃等優勢產業過剩產能境外轉移工作推進方案的通知》更是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省向境外轉移鋼鐵產能2000萬噸。河北鋼鐵“揚帆海外”的決心可見一斑,此舉也被業內人士評價為中國鋼鐵工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產能可以向海外轉移的一個前提就是海外市場上有一定的需求。然而,靠企業自身尋求下游需求無疑困難重重,近期十分火熱的“一帶一路”恰恰進一步打開了海外鋼市的需求端。
兩會“一帶一路”再引關注潮需求拉動助力產能轉移
隨著兩會上“一帶一路”再度掀起關注潮,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作為鋼鐵行業的最大下游之一,基建將迎來投資熱,無疑會擴大鋼需。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水泥、鋼鐵、電解鋁,隨著‘一帶一路’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會創造很大的市場需求。”
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也坦言,對我國來說,鋼鐵產品是過剩產能,但對有的國家來說,市場需求不小,東盟、非洲及拉美國家蘊涵巨大的市場潛力,在“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鋼材凈進口國就占70%以上。
一般而言,市場需求產生以后鋼鐵企業有不同的平衡供需的方式。但是相較于傳統的將成品鋼材運輸到需求端,鋼鐵產能的轉移似乎更被業內人士看作是中國鋼鐵行業的進步。他們認為轉移海外既能更加接近原料,減低運輸成本,或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中國鋼鐵企業遭遇反傾銷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概率。
此外,曾有人預計,每億元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大約能夠拉動鋼需0.33萬噸,倘若真是如此,那對化解過剩產能真可謂是一大助力。對于河北這樣的鋼鐵是重要支柱產業的省份來說更是利好消息。
其實,早在河北省的地方兩會上,如何借力“一帶一路”助力鋼鐵業走出國門就是代表們的熱議話題。河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宋文新就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對鋼鐵需求的巨大拉動能力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得到釋放。他強調,“這可能是河北省需要抓住的最大機遇”。
目前,“一帶一路”工程清單還未對外宣示,河北某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國家與省里均鼓勵鋼企“走出去”,但國內外招商政策、市場條件等諸多條件不同,考慮各方因素不少企業真邁出這一步依舊顧慮重重。
但談及以后是否會考慮向海外轉移時,大部分企業依舊給出了肯定的表態,“難得的機遇”他們如是說。恰如姜德果所說,河北目前的轉型雖然痛苦,卻是良性發展的契機。
目前國內鋼鐵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如何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牽動著全行業敏感的神經,眾多解決方法中讓鋼鐵業“走出去”似乎成為了一條越來越被認可的途徑。其中河北作為鋼鐵第一大省,其進展情況更是頗受矚目,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加快河北鋼鐵“走出去”的步伐。
深陷產能過剩困境河北鋼鐵揚帆海外已然開始
據悉,河北的鋼鐵產能達2.86億噸,居國內首位。2014年河北粗鋼產量1.85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64.7%,過剩情況比較嚴重。
在全國都在呼吁化解過剩產能的熱潮下,河北也早已邁開了步伐。去年2月份,河北省政府就曾出臺文件《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實施方案》,提出利用8年左右時間,將鋼鐵產能控制在2億噸左右。
事實上,除了壓減產能外,將產能轉移到需要的地方去,更不失為一種化過剩產能為有效產能的方式。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愈加頻繁,向海外轉移產能的呼聲也日益響亮。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副省長姜德果兩會期間表示,河北鋼鐵目前落后產能基本淘汰了,剩下的不少是富余優質產能,所以要轉移到我國中西部,要走出國門。并指出,“這個市場空間還非常大”。
實際上,讓鋼鐵業走出國門,河北已然開始。去年9月份河北鋼鐵集團與南非工業發展公司、中非發展基金合作在南非投資建設的500萬噸鋼鐵項目正式啟動,成為了我國鋼鐵行業“走出去”的標志性事件。
此外,去年11月份出臺的《關于河北省鋼鐵水泥玻璃等優勢產業過剩產能境外轉移工作推進方案的通知》更是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省向境外轉移鋼鐵產能2000萬噸。河北鋼鐵“揚帆海外”的決心可見一斑,此舉也被業內人士評價為中國鋼鐵工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產能可以向海外轉移的一個前提就是海外市場上有一定的需求。然而,靠企業自身尋求下游需求無疑困難重重,近期十分火熱的“一帶一路”恰恰進一步打開了海外鋼市的需求端。
兩會“一帶一路”再引關注潮需求拉動助力產能轉移
隨著兩會上“一帶一路”再度掀起關注潮,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作為鋼鐵行業的最大下游之一,基建將迎來投資熱,無疑會擴大鋼需。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水泥、鋼鐵、電解鋁,隨著‘一帶一路’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會創造很大的市場需求。”
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也坦言,對我國來說,鋼鐵產品是過剩產能,但對有的國家來說,市場需求不小,東盟、非洲及拉美國家蘊涵巨大的市場潛力,在“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鋼材凈進口國就占70%以上。
一般而言,市場需求產生以后鋼鐵企業有不同的平衡供需的方式。但是相較于傳統的將成品鋼材運輸到需求端,鋼鐵產能的轉移似乎更被業內人士看作是中國鋼鐵行業的進步。他們認為轉移海外既能更加接近原料,減低運輸成本,或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中國鋼鐵企業遭遇反傾銷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概率。
此外,曾有人預計,每億元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大約能夠拉動鋼需0.33萬噸,倘若真是如此,那對化解過剩產能真可謂是一大助力。對于河北這樣的鋼鐵是重要支柱產業的省份來說更是利好消息。
其實,早在河北省的地方兩會上,如何借力“一帶一路”助力鋼鐵業走出國門就是代表們的熱議話題。河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宋文新就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對鋼鐵需求的巨大拉動能力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得到釋放。他強調,“這可能是河北省需要抓住的最大機遇”。
目前,“一帶一路”工程清單還未對外宣示,河北某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國家與省里均鼓勵鋼企“走出去”,但國內外招商政策、市場條件等諸多條件不同,考慮各方因素不少企業真邁出這一步依舊顧慮重重。
但談及以后是否會考慮向海外轉移時,大部分企業依舊給出了肯定的表態,“難得的機遇”他們如是說。恰如姜德果所說,河北目前的轉型雖然痛苦,卻是良性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