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華北地區的空氣很好。我的老家是北京旁邊一座以鋼鐵業出名的小城市,行駛在回家的路上,還未進城,遠遠地就能看見藍天下一叢叢冒著白煙的大煙囪。
鋼鐵業曾在幾年前給這里帶來了繁榮。暴富老板奢侈生活的傳聞、鱗次櫛比的高層樓盤、跑滿豪車的寬闊馬路曾充斥這個縣城。現如今鋼鐵業下行,鋼鐵廠虧損經營、房價腰斬庫存難清、人們收入減少消費減弱也成了這里的新常態。
鋼鐵業曾重塑了這個小地方,現在也重創了這里。1980年,這里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7.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百元。21世紀初,這里煉出了第一爐鋼,從此一發不可收,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2010年,這個縣級市的財政收入是65億,2011年達到78億,2012年達到91億,但是到了2013年回落到76億,2014年回落到67億。與此同時,2010年時,礦業和鋼鐵創造的GDP占到90%多,現在則下降到70%。
一
可是在經濟的寒冬之中,也還是有些小確幸。2015年底,一家年產500萬噸的鋼鐵廠全面停產的消息引起轟動。這家鋼廠深陷鋼鐵業不振的泥淖,已減產經年,有朋友告訴我,全面停產前,500萬噸的產能只有70萬噸在產。
最近的消息是,這家鋼廠準備在春節后復產。不管是恢復生產還是如傳聞中的走向破產,對這座鋼鐵城市都并非純粹的壞消息。如果恢復生產,6000多職工可以避免失業噩運,曾經因為討要欠薪爆發群體事件的風險就能減少。如果選擇退出、破產,那么這里將減少一大塊過剩鋼鐵產能,要知道,2014年,這里的產能化解工作可以用穩妥形容,全年壓減了煉鐵產能104萬噸,煉鋼產能209萬噸。
事實上,鋼鐵業并非只有產能過剩-鋼價斷崖-鋼廠虧損-員工分流這樣一條邏輯。我的一個朋友春節假期一天都沒有休息,一直在工廠里加班。他的單位是一家大型鋼鐵集團的鐵合金廠,2015年盈利300多萬。這些盈利本來對這家大集團來講連九牛一毛都稱不上,但在現在的形勢下卻難能可貴。
我的朋友對我說,“鐵合金廠不管產量再小,工藝再簡單,但對于鋼鐵廠來講,也屬于下游的加工鏈條。這意味著原來只進口礦石煉鋼的鋼鐵廠在向產業鏈延伸,本來這塊錢以前是被別人賺的”。他還告訴我,產能是現在四倍的二期工程已經在準備之中。
這的確是形勢所迫。幾年以前,鋼鐵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還是這家集團的高層,曾以為專營低端的線材產品在市場里分一杯羹“就夠了”。
在我的老家,還有其他被地方政府樹為標桿的鋼鐵加工企業。比如一家薄板科技公司,這里有一條80萬噸全流程冷軋生產線和一條20萬噸鍍錫板生產線,可以將鋼帶加工成薄如紙張的超薄帶鋼,應用于電子、建筑、汽車等領域。
每隔一段時間,這里的八色印鐵生產線就要迎來幾撥外來參觀的客人,這條可以在鐵皮包裝上直接用八種顏色印刷的生產線據說亞洲只有兩條。薄板公司的所有者以前經營鐵礦和選礦廠,此后先人一步進入鋼鐵加工業,收購了一家制管廠。但是,現在印刷后的成品可以賣到9000多元一噸,相比賣鋼管,一噸仍然能將收入翻上兩番。
二
轉型是這個小城產業最熱烈也是最迫切的呼聲。春節前舉行的市委全會上,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剛剛被明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2億元,增長3%。
這已是經濟下行形勢下的穩妥之舉——2015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預期增長率為5%。
我的一個朋友也打算在春節后結束賦閑,他從這個城市經濟沸騰的頂點,也是未曾預料的經濟下行的起點開始蟄伏了兩年。賦閑期間,他本來想給當地的鋼鐵廠拉料,因為鋼鐵業創造的財富有目共睹,還曾想辦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因為城市改造使得原來的城郊農民獲得大量回遷房用于抵押融資。
但他現在感嘆,鋼鐵業斷崖式下跌讓關聯行業同入冰霜,房地產庫存過多也使房價較最高時跌去了約三分之一,無論是賣房還是租房市場都陷入低潮。
他覺得春節過后,不能再閑下去,我卻沒想到他準備重新主持管理家里的一座小造紙廠。“我也知道這是夕陽產業,高污染高能耗,可是在現在的形勢下,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行業能盡量保證風險最低”,他說。
“這個造紙廠的生死全在政策”,他說。他也曾遭遇多次政策危機,比如全市早就要求停止使用燃煤鍋爐,為此專門召集這些企業主開會,推廣天然氣和生物質燃料鍋爐,“但是只要停用燃煤鍋爐,企業肯定沒有利潤,馬上就得死掉”,他說。
那次危機最終不了了之,也許面臨如此窘境的企業不止他一家,使得層層下達的命令在地方財政壓力下稍稍讓步,但這樣的枷鎖只會越來越多。最新的一個是,即將于夏天在這里舉行的國際園林博覽會,已經讓各種停產傳言甚囂塵上。
轉型是經濟形勢和霧霾形勢的必然產物。“基本上這里的財政收入結構還是‘三分制’,礦山三分之一,鋼鐵三分之一,其他行業全部加起來占三分之一”,地方主政者說。“十三五”期間,這一經濟結構將被發力調整為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2%以上。
但在我的朋友看來,他不關心整體的短期形勢如何,“在這樣的環境里歷練一下是挺好的事,長遠來看,還是會好起來的”。
鋼鐵業曾在幾年前給這里帶來了繁榮。暴富老板奢侈生活的傳聞、鱗次櫛比的高層樓盤、跑滿豪車的寬闊馬路曾充斥這個縣城。現如今鋼鐵業下行,鋼鐵廠虧損經營、房價腰斬庫存難清、人們收入減少消費減弱也成了這里的新常態。
鋼鐵業曾重塑了這個小地方,現在也重創了這里。1980年,這里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7.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百元。21世紀初,這里煉出了第一爐鋼,從此一發不可收,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2010年,這個縣級市的財政收入是65億,2011年達到78億,2012年達到91億,但是到了2013年回落到76億,2014年回落到67億。與此同時,2010年時,礦業和鋼鐵創造的GDP占到90%多,現在則下降到70%。
一
可是在經濟的寒冬之中,也還是有些小確幸。2015年底,一家年產500萬噸的鋼鐵廠全面停產的消息引起轟動。這家鋼廠深陷鋼鐵業不振的泥淖,已減產經年,有朋友告訴我,全面停產前,500萬噸的產能只有70萬噸在產。
最近的消息是,這家鋼廠準備在春節后復產。不管是恢復生產還是如傳聞中的走向破產,對這座鋼鐵城市都并非純粹的壞消息。如果恢復生產,6000多職工可以避免失業噩運,曾經因為討要欠薪爆發群體事件的風險就能減少。如果選擇退出、破產,那么這里將減少一大塊過剩鋼鐵產能,要知道,2014年,這里的產能化解工作可以用穩妥形容,全年壓減了煉鐵產能104萬噸,煉鋼產能209萬噸。
事實上,鋼鐵業并非只有產能過剩-鋼價斷崖-鋼廠虧損-員工分流這樣一條邏輯。我的一個朋友春節假期一天都沒有休息,一直在工廠里加班。他的單位是一家大型鋼鐵集團的鐵合金廠,2015年盈利300多萬。這些盈利本來對這家大集團來講連九牛一毛都稱不上,但在現在的形勢下卻難能可貴。
我的朋友對我說,“鐵合金廠不管產量再小,工藝再簡單,但對于鋼鐵廠來講,也屬于下游的加工鏈條。這意味著原來只進口礦石煉鋼的鋼鐵廠在向產業鏈延伸,本來這塊錢以前是被別人賺的”。他還告訴我,產能是現在四倍的二期工程已經在準備之中。
這的確是形勢所迫。幾年以前,鋼鐵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還是這家集團的高層,曾以為專營低端的線材產品在市場里分一杯羹“就夠了”。
在我的老家,還有其他被地方政府樹為標桿的鋼鐵加工企業。比如一家薄板科技公司,這里有一條80萬噸全流程冷軋生產線和一條20萬噸鍍錫板生產線,可以將鋼帶加工成薄如紙張的超薄帶鋼,應用于電子、建筑、汽車等領域。
每隔一段時間,這里的八色印鐵生產線就要迎來幾撥外來參觀的客人,這條可以在鐵皮包裝上直接用八種顏色印刷的生產線據說亞洲只有兩條。薄板公司的所有者以前經營鐵礦和選礦廠,此后先人一步進入鋼鐵加工業,收購了一家制管廠。但是,現在印刷后的成品可以賣到9000多元一噸,相比賣鋼管,一噸仍然能將收入翻上兩番。
二
轉型是這個小城產業最熱烈也是最迫切的呼聲。春節前舉行的市委全會上,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剛剛被明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2億元,增長3%。
這已是經濟下行形勢下的穩妥之舉——2015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預期增長率為5%。
我的一個朋友也打算在春節后結束賦閑,他從這個城市經濟沸騰的頂點,也是未曾預料的經濟下行的起點開始蟄伏了兩年。賦閑期間,他本來想給當地的鋼鐵廠拉料,因為鋼鐵業創造的財富有目共睹,還曾想辦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因為城市改造使得原來的城郊農民獲得大量回遷房用于抵押融資。
但他現在感嘆,鋼鐵業斷崖式下跌讓關聯行業同入冰霜,房地產庫存過多也使房價較最高時跌去了約三分之一,無論是賣房還是租房市場都陷入低潮。
他覺得春節過后,不能再閑下去,我卻沒想到他準備重新主持管理家里的一座小造紙廠。“我也知道這是夕陽產業,高污染高能耗,可是在現在的形勢下,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行業能盡量保證風險最低”,他說。
“這個造紙廠的生死全在政策”,他說。他也曾遭遇多次政策危機,比如全市早就要求停止使用燃煤鍋爐,為此專門召集這些企業主開會,推廣天然氣和生物質燃料鍋爐,“但是只要停用燃煤鍋爐,企業肯定沒有利潤,馬上就得死掉”,他說。
那次危機最終不了了之,也許面臨如此窘境的企業不止他一家,使得層層下達的命令在地方財政壓力下稍稍讓步,但這樣的枷鎖只會越來越多。最新的一個是,即將于夏天在這里舉行的國際園林博覽會,已經讓各種停產傳言甚囂塵上。
轉型是經濟形勢和霧霾形勢的必然產物。“基本上這里的財政收入結構還是‘三分制’,礦山三分之一,鋼鐵三分之一,其他行業全部加起來占三分之一”,地方主政者說。“十三五”期間,這一經濟結構將被發力調整為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2%以上。
但在我的朋友看來,他不關心整體的短期形勢如何,“在這樣的環境里歷練一下是挺好的事,長遠來看,還是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