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近年來我國相關產業發展的“痼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中,去產能被擺在了第一位。
如今,相關舉措已經陸續出臺。本月初,國務院連發兩個意見,就煤炭行業和鋼鐵行業化解產能實現脫貧發展進行了部署。根據意見,對于煤炭行業,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至于鋼鐵行業,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噸至1.5億噸。
化解煤炭和鋼鐵產業的產能問題,刻不容緩。近年來,受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給能力持續過剩,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導致企業效益普遍下滑,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對產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鋼材市場需求回落,鋼鐵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其中產能過剩問題尤為突出,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虧損面和虧損額不斷擴大。
除了煤炭和鋼鐵,還有不少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同樣需要出臺相關舉措,予以化解。
那么,產能過剩的原因何在?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是企業提高效率和調整產品結構的動力。然而,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又有其特殊性。以煤炭行業為例,地方政府、國有企業的存在非理性投資現象,并且低效產能、“僵尸企業”無法退出市場,是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要化解產能過剩,就要先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其實,對于不同類型的過剩產能,還是要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決。有業內人士對此開出“藥方”:對于總量型過剩行業應該通過兼并重組等市場機制和環保杠桿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結構型過剩行業則重點在結構調整,借市場供求寬松的時機,大力推進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及產業競爭力;對于成長型過剩行業,則應以需求側支持為主,一方面培育和提升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提升在產業鏈中的位置,進而提高核心競爭力。
當然,在化解過剩產能方面,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過剩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破解這一局面,必須深化改革,推動嚴重過剩行業在減產能方面切實加大力度,要打出政策“組合拳”。
如今,相關舉措已經陸續出臺。本月初,國務院連發兩個意見,就煤炭行業和鋼鐵行業化解產能實現脫貧發展進行了部署。根據意見,對于煤炭行業,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至于鋼鐵行業,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噸至1.5億噸。
化解煤炭和鋼鐵產業的產能問題,刻不容緩。近年來,受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給能力持續過剩,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導致企業效益普遍下滑,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對產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鋼材市場需求回落,鋼鐵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其中產能過剩問題尤為突出,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虧損面和虧損額不斷擴大。
除了煤炭和鋼鐵,還有不少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同樣需要出臺相關舉措,予以化解。
那么,產能過剩的原因何在?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是企業提高效率和調整產品結構的動力。然而,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又有其特殊性。以煤炭行業為例,地方政府、國有企業的存在非理性投資現象,并且低效產能、“僵尸企業”無法退出市場,是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要化解產能過剩,就要先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其實,對于不同類型的過剩產能,還是要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決。有業內人士對此開出“藥方”:對于總量型過剩行業應該通過兼并重組等市場機制和環保杠桿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結構型過剩行業則重點在結構調整,借市場供求寬松的時機,大力推進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及產業競爭力;對于成長型過剩行業,則應以需求側支持為主,一方面培育和提升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提升在產業鏈中的位置,進而提高核心競爭力。
當然,在化解過剩產能方面,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過剩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破解這一局面,必須深化改革,推動嚴重過剩行業在減產能方面切實加大力度,要打出政策“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