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需要解決難題的高手。
列席“兩會”的中鋼協會長、武鋼董事長馬國強深知個中艱巨。10日上午,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和國資委宣傳局共同主辦的節目中,馬國強表示,化解過剩產能,兼并只是手段,重組才是真正的目的。在互聯網+戰略方面,馬國強認為,鋼企不需要每家都做一個電商平臺,武鋼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不排除與任意一家電商合作的可能。
人員安置最難
2014年下半年來跌跌不休的鋼材價格,讓國內鋼鐵企業如入寒冬。
中鋼協1月29日發布的數據也證實,2015年,國內鋼鐵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鋼協統計的大中型會員鋼企累計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達到50.5%。而在2014年,這些企業尚能盈利225.89億元。
在寒冬行情下,武鋼集團業績也比前一年大幅下滑。據武鋼股份1月29日晚發布的業績預告,預計武鋼股份2015年虧損68億元左右。公告稱,“業績預虧原因包括匯兌損失和鋼材價格持續走低等。”而該公司上年同期凈利為12.6億元。
馬國強在訪談中列舉數據稱,全國1500多家鋼鐵企業,去年一共生產了粗鋼8億多噸,生產鋼材11億噸。但總的產能估計在11億-12億噸這樣的規模,所以國內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應在70%左右,或70%-75%這樣的水平。
馬國強介紹,過去10年來,武鋼集團已經先后淘汰了400萬-500萬噸的落后產能。但目前武鋼集團本部仍有1800萬噸的產能,2014年、2015年安排的生產計劃都在1500萬-1600萬噸左右。接下來,武鋼仍計劃進一步削減調整產能目標和產品結構。
“我們雖然一方面產能過剩,但另一方面,2015年中國仍然進口了接近1200萬噸的鋼材。”馬國強認為,武鋼2016年任務重點就是調整產品結構,實行多元化發展。“現在武鋼8萬人,不可能8萬人都去煉鋼煉鐵,可能我們只需要3萬人煉鋼,其他4萬到5萬人要分流到非鋼業務或尋找新的工作崗位。”據透露,2016年,武鋼在多元化業務方面,將重點聚焦在城市建設、節能環保、城市服務等多個方面。
但馬國強也坦承,化解過剩產能并不是一件易事。
“化解過剩產能為什么艱難?主要就是人員妥善安置比較難。”根據國家化解過剩產能的指導文件,距法定退休5年內的,可以提前拿到一部分資金離崗回家等待退休,武鋼符合條件的大概有1萬人。“而其他的人員分流及再就業就比較困難,矛盾出在,長期以來國企收入水平相對比較高,而到社會上再就業想找到同等待遇,是很難的。”對此,馬國強稱,武鋼提出“要讓每一個愿意工作的武鋼人都有崗位’,并采取了多種辦法幫助愿意繼續工作的職工尋找崗位。”
要更重視重組
對兼并重組,馬國強回應稱,“大家現在談到兼并重組都會有點怕。因為前一輪的兼并重組,包括武鋼等都有所作為。但效果卻并不理想,我認為,前一輪過程中我們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兼并重組中僅僅注重了兼并,卻沒有重視重組。”
“被兼并的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得到了資金支持后產能繼續擴大,結果上一輪出現的結果是越兼并總產能越多。所以我想呼吁,新一輪的兼并重組一定要遵循市場規律,兼并只是手段,而重組才是根本目的,生硬地推進兼并重組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
事實上,去年9月,武鋼在與柳鋼“跨地聯姻”7年后,因貌合神離最終分道揚鑣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而武鋼與柳鋼正式“分家”帶來最直接的改變,便是武鋼將獨家擁有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但這并不會影響武鋼建設防城港項目。”馬國強強調。
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于防城港基地的提問時,馬國強表示,對于深處內陸的武鋼集團而言,擁有防城港這個出海口的戰略意義重大。“以往武鋼要從長江口把進口鐵礦石運到武漢,加工好的鋼材也要再運回去出口銷售。”一進一出的運輸成本顯然比位居沿海地區的鋼企要高出許多。
馬國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防城港基地從冷軋產品開始投產,目前產能在二百一二十萬噸左右。未來武鋼集團的長期戰略規劃是,逐漸將武漢青山本部的產能削減到1000萬噸左右,而在防城港地區將視情況逐漸投產到500萬-1000萬噸左右。防城港基地將作為武鋼集團布局“一帶一路”的出海口,未來將輻射整個東南亞地區。
對于目前寶鋼等鋼企正在著力打造鋼鐵電商平臺,馬國強也發表了獨特的觀點。他表示,武鋼與寶鋼所處地域、產品結構各有優勢。他不認為每家大型鋼企都需要花錢做自己的電商平臺,“中國人喜歡跟風,有一家餐廳,很快一條街都是餐廳。有一家鋼企做汽車板,其他的鋼企業都生產汽車板。”
馬國強稱,武鋼集團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武鋼也要推進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手段,但是手段背后更多的是觀念的變化。但互聯網+并不等于都要做鋼鐵電商,與其重復花錢打造一個電商平臺,不如開放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
列席“兩會”的中鋼協會長、武鋼董事長馬國強深知個中艱巨。10日上午,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和國資委宣傳局共同主辦的節目中,馬國強表示,化解過剩產能,兼并只是手段,重組才是真正的目的。在互聯網+戰略方面,馬國強認為,鋼企不需要每家都做一個電商平臺,武鋼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不排除與任意一家電商合作的可能。
人員安置最難
2014年下半年來跌跌不休的鋼材價格,讓國內鋼鐵企業如入寒冬。
中鋼協1月29日發布的數據也證實,2015年,國內鋼鐵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鋼協統計的大中型會員鋼企累計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達到50.5%。而在2014年,這些企業尚能盈利225.89億元。
在寒冬行情下,武鋼集團業績也比前一年大幅下滑。據武鋼股份1月29日晚發布的業績預告,預計武鋼股份2015年虧損68億元左右。公告稱,“業績預虧原因包括匯兌損失和鋼材價格持續走低等。”而該公司上年同期凈利為12.6億元。
馬國強在訪談中列舉數據稱,全國1500多家鋼鐵企業,去年一共生產了粗鋼8億多噸,生產鋼材11億噸。但總的產能估計在11億-12億噸這樣的規模,所以國內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應在70%左右,或70%-75%這樣的水平。
馬國強介紹,過去10年來,武鋼集團已經先后淘汰了400萬-500萬噸的落后產能。但目前武鋼集團本部仍有1800萬噸的產能,2014年、2015年安排的生產計劃都在1500萬-1600萬噸左右。接下來,武鋼仍計劃進一步削減調整產能目標和產品結構。
“我們雖然一方面產能過剩,但另一方面,2015年中國仍然進口了接近1200萬噸的鋼材。”馬國強認為,武鋼2016年任務重點就是調整產品結構,實行多元化發展。“現在武鋼8萬人,不可能8萬人都去煉鋼煉鐵,可能我們只需要3萬人煉鋼,其他4萬到5萬人要分流到非鋼業務或尋找新的工作崗位。”據透露,2016年,武鋼在多元化業務方面,將重點聚焦在城市建設、節能環保、城市服務等多個方面。
但馬國強也坦承,化解過剩產能并不是一件易事。
“化解過剩產能為什么艱難?主要就是人員妥善安置比較難。”根據國家化解過剩產能的指導文件,距法定退休5年內的,可以提前拿到一部分資金離崗回家等待退休,武鋼符合條件的大概有1萬人。“而其他的人員分流及再就業就比較困難,矛盾出在,長期以來國企收入水平相對比較高,而到社會上再就業想找到同等待遇,是很難的。”對此,馬國強稱,武鋼提出“要讓每一個愿意工作的武鋼人都有崗位’,并采取了多種辦法幫助愿意繼續工作的職工尋找崗位。”
要更重視重組
對兼并重組,馬國強回應稱,“大家現在談到兼并重組都會有點怕。因為前一輪的兼并重組,包括武鋼等都有所作為。但效果卻并不理想,我認為,前一輪過程中我們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兼并重組中僅僅注重了兼并,卻沒有重視重組。”
“被兼并的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得到了資金支持后產能繼續擴大,結果上一輪出現的結果是越兼并總產能越多。所以我想呼吁,新一輪的兼并重組一定要遵循市場規律,兼并只是手段,而重組才是根本目的,生硬地推進兼并重組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
事實上,去年9月,武鋼在與柳鋼“跨地聯姻”7年后,因貌合神離最終分道揚鑣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而武鋼與柳鋼正式“分家”帶來最直接的改變,便是武鋼將獨家擁有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但這并不會影響武鋼建設防城港項目。”馬國強強調。
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于防城港基地的提問時,馬國強表示,對于深處內陸的武鋼集團而言,擁有防城港這個出海口的戰略意義重大。“以往武鋼要從長江口把進口鐵礦石運到武漢,加工好的鋼材也要再運回去出口銷售。”一進一出的運輸成本顯然比位居沿海地區的鋼企要高出許多。
馬國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防城港基地從冷軋產品開始投產,目前產能在二百一二十萬噸左右。未來武鋼集團的長期戰略規劃是,逐漸將武漢青山本部的產能削減到1000萬噸左右,而在防城港地區將視情況逐漸投產到500萬-1000萬噸左右。防城港基地將作為武鋼集團布局“一帶一路”的出海口,未來將輻射整個東南亞地區。
對于目前寶鋼等鋼企正在著力打造鋼鐵電商平臺,馬國強也發表了獨特的觀點。他表示,武鋼與寶鋼所處地域、產品結構各有優勢。他不認為每家大型鋼企都需要花錢做自己的電商平臺,“中國人喜歡跟風,有一家餐廳,很快一條街都是餐廳。有一家鋼企做汽車板,其他的鋼企業都生產汽車板。”
馬國強稱,武鋼集團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武鋼也要推進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手段,但是手段背后更多的是觀念的變化。但互聯網+并不等于都要做鋼鐵電商,與其重復花錢打造一個電商平臺,不如開放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