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因鋼而起的地級市萊蕪止步于27歲,不過也得益于此,萊蕪市得已從省內長期墊底的經濟地位中逃脫,開啟與省會濟南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一種新生。不過,筆者認為,此次撤市事件卻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產業與城市興衰的關系的視角。
其實,萊蕪市的設立與撤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鋼鐵產業的發展和變遷。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山東省下轄的17地市地區生產總值排名中,萊蕪處于末位,其經濟總量甚至低于山東省內部分區縣。
其原因主要歸于兩點:一方面,萊蕪的人口和區劃面積在山東省地市中規模最小,難以支撐經濟體量的壯大發展。下管轄萊城區、鋼城區、萊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雪野旅游區、萊蕪經濟開發區和萊蕪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萊蕪市總面積僅為2246.33平方公里,僅有137.58萬人口。另一方面,別名鋼城的萊蕪,產業結構以鋼鐵業所在的第二產業占比最高,對于鋼鐵產業的過度依賴,雖造就了萊蕪地級市的設立,但單一的鋼鐵工業經濟,卻制約了萊蕪的發展。
特別是近年來,國內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導致鋼材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鋼鐵行業迎來了低增長時代。鋼鐵作為傳統產業,附加價值低,市場競爭力難以提升,發展空間有限,輻射帶動作用成效甚微,過度依賴單一的鋼鐵行業不足以支撐一所城市的長遠多元發展。無須諱言,城市經濟增長乏力恐怕也是萊蕪撤市的一個原因之一。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其對制造業,特別是鋼鐵產業的邊際推動效應逐漸減弱。雖然在過去兩年鋼材價格得到大幅回升,企業盈利水平提高,但后續的發展動力將不再強勁。若希望運用鋼鐵產業要實現平穩高質量發展,需要緊跟國家大政方針,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助力夕陽產業的再次騰飛。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鋼鐵行業創新研發投入、技術設施及環保裝備投入不足、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的解決尚需多方面的努力推動。萊蕪作為山東省內鋼鐵生產基地,應積極尋求產業創新,在去產能大幕降下后,將發力點放在降成本上。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核心產業對于城市的發展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政策靈活性和預見性也至關重要。產業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政策配合和引導。
首先,鋼鐵作為強周期產業,在目前國內整體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面臨更為嚴峻的發展壓力。2018年以來,全球經濟進一步分化,美國經濟受財政擴張和稅收改革等政策刺激逐漸走強,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其沖擊下苦于金融環境趨緊和資本外流。因此,政策應該有一定的前瞻性,地方政府應積極做好頂層設計。
而以美國老工業城市的匹茲堡為例,在鋼鐵產業沒落、環境問題凸顯的背景下,匹茲堡積極發展醫療、生物技術、環保等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業率不降反增,成功的從“鋼鐵之都”轉型為美國“宜居城市”。因此,依靠單一產業的發展總會預到瓶頸,唯有緊跟發展形勢,不斷延伸高端產業鏈,更新主導產業,才能為城市注入長盛不衰的活力。
無論是昨天的萊蕪市,還是今天新生的萊蕪區,匹茲堡的轉型之路都能給未來的萊蕪帶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因為今天的萊蕪區與當年的匹茲堡都有著共同的命運,即如何由“鋼鐵之城”轉型為“宜居宜業之城”。
竊以為,在行業下行的背景下,獨靠鋼鐵產業是難以支撐地區的全面發展,而在市場化背景下,大而全的企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萊蕪作為鋼鐵材料的專屬供給角色也逐漸褪色。劃歸濟南可能對濟南和萊蕪都將帶來受益,而隨著撤市社區,可能可以加快推動萊蕪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同時壯大綜合實力,實現兩市同城化、一體化發展,發揮互補協同作用,帶來交通通信、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規模效應。新生的萊蕪區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未來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