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差交易,伴隨期貨市場發展而不斷成熟的現貨定價模式,在多個現貨產業擦出了創新的火花。
9月23日,大商所發布基差交易平臺相關管理辦法的通知,25日大商所基差交易平臺將正式上線試運行。業內人士認為,這將結束基差貿易的野蠻生長狀態,進一步打破現貨定價中的“一口價”模式,推動實體產業更快進入基差定價時代。
試點四大品種
隨著期貨市場在產業影響力的日益加深,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模式在行業內逐步推廣,基差貿易已經成為企業銷售采購發展的重要趨勢。
所謂基差貿易,有別于傳統貿易定價中的“一口價”及長期協議模式,是指以某月份的期貨價格為計價基礎,以期貨價格加上雙方協商同意的基差來確定買賣商品價格的交易方式。
目前在國內外大宗商品貿易中,基于期貨價格的基差定價逐漸成為主流,國際豆類、谷物貿易及國內的飼料和有色金屬行業經常運用這種模式定價。
據了解,大商所基差交易平臺推出后,首期上市鐵礦石、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四個品種,會在每個交易日發布交易行情,包括但不限于品種、品級、交貨地(倉庫)、基準合約、基差報價、即時一口價、買賣方向、交易數量(噸)、品級說明、最后點價日、最后交收日等信息。
多舉措防控風險
平臺采用交易商認證制度。交易商從行業影響力大、實力雄厚、資源豐富的現貨企業和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中選擇并限制數量,信用狀況是交易商篩選評審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在交易過程中,交易商要繳納一定保證金,用于擔保基差交易的履行。如一方違反合同約定,另一方有權以履約保證金彌補相應損失。履約保證金包括交易保證金和追加保證金。
大商所市場發展部總監蔣巍介紹,交易保證金由平臺按照交易商設定的交易保證金率計算收取,交易保證金首先以交易商之間互認的信用額度充抵,信用額度不足的部分,以貨幣資金支付。
初期被選中的交易商有一個共同特點——企業信用等級都比較高。從門檻最低的B類交易商來看,起步要求是注冊資本及凈資產均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往上A級及AA級企業面臨更高信用要求。在風險防范方面,平臺還規定,申請成為交易商應當繳納風險保障金,對企業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等措施,有利于防范、控制企業的信用風險。
以鐵礦石為例,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參與意愿較強,目前,包括鞍鋼、河鋼、日照鋼鐵等一批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已經通過初步認證成為交易商。
據介紹,傳統的線下基差貿易模式,在點價周期、貨品替代、交割地區差異三個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受地域限制,一些地區基差貿易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這都影響了基差貿易的進一步推廣。蔣巍表示,大商所基差交易平臺上線運行后,上述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