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經濟金融形勢到底如何?綜合這三次會議的判斷:首先,復工復產穩步推進,經濟活力逐步提升,但是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其次,我國股市、債市、匯市總體平穩運行,韌性較強;再次,全球經濟金融受疫情沖擊明顯,我國面臨較大的外部風險,不確定性增加。
在這樣的形勢下,唯有扎實做好自己的事,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以政策的確定性來對沖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讓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強。
前期,我國已實施降準釋放1.75萬億元資金;通過專項再貸款再貼現、激勵銀行等措施,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低成本貸款2.85萬億元;對110多萬戶中小微企業超過1萬億元貸款本息辦理延期還本或付息。
未來,如何繼續干?這三次會議傳遞了明確信號——金融委第二十五次會議提到“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第二十六次會議指出“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最近召開的第二十八次會議則直接要求“完善宏觀預案,創造有效需求,優化供給結構”。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有效需求的問題。”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分析,一季度消費、投資和出口呈現兩位數下降,4月份制造業PMI指數中最重要的新訂單指數環比也出現下降,說明經濟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需求側。目前,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外需在短期內恐難恢復,因此經濟的發展動力應主要在內需上。
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完善宏觀預案,創造有效需求”,這意味著宏觀政策將繼續加強逆周期調控力度,激活經濟增長點,釋放經濟潛力。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資成本;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進一步減稅降費和加大公共支出。此外,一系列刺激消費、拉動投資的政策將出臺實施,大力促進內需加快恢復。
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在創造有效需求的過程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尤為重要,與實現“六保”目標密切相關。但不得不承認,中小企業受疫情的沖擊依然較大,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等指標不盡如人意。因此,支持其恢復生產,增加有效投資需求,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金融委會議先后要求,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把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記者觀察到,近日國家開發銀行擴大轉貸款合作機構覆蓋面,全年新增轉貸款1000億元,落實利率優惠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穩住經營。(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