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因鋼鐵而興,但重工業的耀眼光芒也給這座城市打下了結構性矛盾的烙印。于是,安陽走上了鋼鐵行業提標與轉型之路。
“治本問題不解決,減排就不可持續”
安陽鋼鐵集團公司能源環保部部長劉永民走進廠區側邊一幢白色小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里,是安陽鋼鐵集團公司能源環保部所在地。
自1990年來到安陽鋼鐵參加工作至今,劉永民一直奮戰在環保戰線,是安陽鋼鐵環保不斷提標、從“治標”走向“治本”進程的見證者、推動者。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安陽鋼鐵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但震動,發生在2014年,安陽市遭遇到“史上最嚴厲”的環保處罰:約談、掛牌督辦、限批。
“安鋼第一次因為環境問題停下了高爐,真正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劉永民回憶道,“當時環保局的同志說,壓倒安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環境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很有遠見。”
但那時,環保工作仍然停留在“治標”階段:車間里安裝上簡易的除塵設備,全廠職工打掃衛生,搞“清潔生產”。
但“打補丁”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鋼鐵減排才是“破題”的關鍵。
除了安鋼,安陽市還有10家鋼鐵冶煉企業,產能大、高端產品比重低,這些高耗能、高排放,一舉一動,都關乎安陽市的空氣質量。
“我們提出了企業的環保目標:用最先進的治理技術、最高檔的環保配置、最成熟的環保工藝。”劉永民介紹。
安鋼投資30多億元升級換代環保工藝技術,涵蓋六大板塊、覆蓋全流程的環保提升項目成效明顯:安鋼在線日排放量由2017年的19噸降到10噸,減排47%以上;在全市排放占比由2017年的26.4%,降到2018年的17.5%,下降了9個百分點。
“緊接著,我們把目光投向無組織排放。”劉永民說。23千米的密閉皮帶運輸線、煉鋼轉爐的三次除塵等設施相繼投入使用,電動車的身影也出現在廠區各角落。
走在廠里,鐵軌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金光,向廠區深處延伸。“我們鐵路運輸的比例已經達到60%,其中,大宗原料、燃料物資的運輸90%以上實現了鐵路運輸。”劉永民告訴記者。
鐵軌旁的二煉鋼,不見昔日熱鬧的高爐,不見熾熱奔流的鐵水,只間或傳來幾聲鳥鳴。“二煉鋼歷史長,主要煉回收的廢舊鋼鐵,鐵銹、雜質多,運輸也基本靠公路。”劉永民介紹,“減量就是減排,我們關停、拆除高耗能、高污染裝備,把著力點放在提高供給質量上。”
“下一步,我們計劃建設二級凈化塔,進一步提高氮氧化物的處理能力,還要在燒結機上疊加一套除塵系統,增大風量。”劉永民表示。
張飛拿起繡花針,“鐵黑子”轉型“高大上”
這是一家與眾不同的鋼鐵企業。在這里,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銀色“絲線”生產出來,打卷、織布、裝箱,銷往世界各地。“這就是玻璃纖維,單絲的直徑為幾微米到二十幾微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1/20到1/5。”在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道。
玻璃纖維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絕緣性、耐熱性好,通常用作復合材料中的增強材料、電絕緣材料和絕熱保溫材料。將玻璃纖維通過捻線、織布等工藝制成的電子紗和電子布,是電子器件的關鍵性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行業。
“我們手機電路板中用到的覆銅板,就離不開電子紗和電子布。”工作人員舉例說。
誰能想到,這樣一家“高精尖”企業其實脫胎于“鐵黑子”。
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植根于林州老牌鋼鐵企業鳳寶集團。從“鐵匠鋪”到特鋼集團,鳳寶從誕生之初就和鋼鐵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企業十分清楚,鋼鐵是高耗能產業,排污量大,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取效益增長并不是長久之計,路只會越走越窄。
要發展,就得敢啃硬骨頭;要轉型,就要進軍高新技術項目。經過調研,鳳寶集團將目光投向新材料。
可讓鋼鐵企業走進“微米世界”做玻璃纖維,就像讓張飛拿起繡花針,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容易。研發、人才、資金等問題接踵而至,考驗著企業轉型的決心。
“我們當時連玻纖協會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別說找人。”光遠新材料董事長李志偉說起創業的艱辛。
但這家企業有著典型的“紅旗渠脾氣”,干得苦、看得遠、想得大。沒有人才,下血本從全國各地請專家;沒有資金,李志偉就帶著從其他地方拿到的電子紗產品,結合電子玻纖產業優勢與前景,最終從銀行拿到貸款。
如今,科技范兒十足的玻璃纖維生產線取代了高爐與煙囪,高污染企業華麗轉身,企業轉型升級的光芒就此綻放。
實際上,玻纖行業是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我們的生產線已經達到年產10萬噸電子紗和兩億米電子布。”工作人員臉上滿是自豪,“而且我們已經成功攻克4微米玻璃纖維的生產工藝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
進軍5G,是企業要走的下一步。2020年3月,5G用低介電電子紗和超薄電子布項目開工,乘著5G通信產業發展的快車,企業轉型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