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企業接到通知,包括徐州偉天化工有限公司、徐州中泰能源科有限司、江蘇徐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興達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彭鋼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徐州泰發特鋼科技有限公司等。
焦化企業應根據工藝要求倒推時間,排出減孔出焦計劃,焦爐停止加煤;鋼鐵企業應做好高爐降料準備,做好最后一爐鐵及殘鐵出鐵準備工作,確保高爐系統平穩停火。
最近幾年,徐州正在經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所帶來的產業陣痛。
1、徐州鋼鐵、焦化等五大行業洗牌
2017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徐州全面鋪開,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鋼鐵、焦化、水泥、熱電等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
根據徐州市《2020年五大行業整合整治工作方案》:
鋼鐵行業:
全市18家鋼鐵企業,優化整合形成2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3個生產點),2020年鋼鐵產能下降30%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18家鋼鐵企業已關停、拆除10家,包括鐵礦、寧峰、成鋼、龍遠、榮陽、牛頭山、海通、龍山、聚成、博豐,其中博豐搬遷退出鋼鐵;5家過渡生產,2020年6月底前關停鋼鐵企業包括泰發、興達、寶豐、東亞、利國,其中利國去產能設備封存;整合后剩余3家,分別為中新、徐鋼、金虹。
焦化行業:
焦化行業全市11家焦化企業,優化整合形成3家綜合性焦化企業,到2020年焦化產能壓減50%。
11家焦化企業已關停、拆除3家,包括強盛、騰達、華裕;過渡生產5家,2020年6月底前關停,包括東興、中泰、偉天、龍山、觀茂5家焦化,其中觀茂并入天安;整合后剩余3家,分別為沂州、天安、建滔。
水泥行業:
全市62家水泥企業,銅山區整合成2家大型粉磨企業,賈汪區整合成2家大型熟料及粉磨企業,開發區全面退出水泥產業。
62家水泥企業已設備拆除40家,其中開發區8家、賈汪區23家、銅山區8家、邳州1家;2020年7家水泥企業啟動關停轉遷,包括長龍、久久水泥(久強粉磨)、淮海、誠意、皇塔、蘇新;整合后剩余15家,分別為中聯、龍山2家熟料企業,銅山2家、新沂2家、邳州3家、沛縣4家、睢寧1家、豐縣1家粉磨企業。
熱電行業:
全市24家燃煤電廠,完成10家大機組15公里半徑落后熱電機組“關停改燃”。
24家燃煤電廠已關停、改燃9家,其中新匯、南區改燃天然氣,建平改燃生物質,東方、姚莊、沛縣坑口、大屯發電、大屯熱電、垞城6家熱電企業關停或拆除,金山橋熱電經省專家界定為非落后機組,整合后剩余燃煤電廠15家。
化工行業:
全市167家化工生產企業,2020年底前關閉退出72家、搬遷轉移16家、兼并重組7家、限期整改67家、停產整改5家。
全市167家化工生產企業中72家關閉退出企業已全部關停,其中完成“兩斷三清”共56家。67家限期整改化工企業已完成49家,5家停產整改企業已完成整改1家。全市4家化工集中區,取消睢寧縣、賈汪區定位。
2、行業洗牌,徐州陣痛
一直以來,徐州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過去很多產業都與煤炭有關,由采煤延伸到煤發電、煤焦化,繼而發展鋼鐵、水泥、建材、玻璃等產業,造成了徐州的產業結構偏重、單一。
徐州的重工業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重工業用電量占全市工業用電量超過75%;能源消費仍以煤為主。隨著工業轉型期的到來,陣痛集中顯現。
此外,在重工業影響之下,徐州的生態環境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空氣質量不達標,市區PM2.5濃度,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水環境和土壤環境,仍然亟待解決和改善。
工業轉型期也極大影響了財政預算收入。比如,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GDP比重僅為7.8%。2019年全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為468.32億元,比上年下降11.0%。
3、徐州出路在哪里?
壓減煤炭、鋼鐵、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產能,是大勢所趨。但是沒有了這些高稅收的產業,徐州經濟的出路在哪?
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新經濟”,成為徐州近年來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 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新興主導產業,正在取代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
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
以“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為方向,以徐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國家級高新區、泉山經濟開發區為載體,以徐工集團、環球鍛壓、阿斯美特、中信重工等企業為龍頭,打造工程機械、特種車輛、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和無人機等5大產業支鏈,組織實施高新區大通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魯班特種機器人、邳州霍尼韋爾全自動智能電機等重點項目,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新能源產業
以“國際化、全球化、世界級”為方向,以中能硅業、協鑫硅材料、強茂集團等世界級企業為龍頭,以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沛縣為載體,著力打造光伏高效太陽能、新型儲能電池、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等4大產業支鏈,組織實施經開區中建材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協鑫硅材料產能提升、華清氫能燃料電池等重點項目,打造成以光伏產業為支柱的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實現多晶硅產能與成本控制世界第一,拉棒切片規模水平世界第一。
集成電路與ICT產業
以“高科技、信息化、前瞻化”為方向,以主城區、開發區和高新區為載體,以協鑫光電、影速光刻、云意電氣企業為龍頭,著力打造集成電路材料、集成電路設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器件、集成電路封測及制造、軟件和IT服務等五大產業支鏈,組織實施經開區鑫晶半導體大硅片、科益虹源集成電路光刻設備、天科合達碳化硅晶片、高新區易華錄淮海數據湖等重點項目,努力實現從硅粉生產到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再到信息與通信產業集群的躍升轉型。
生物醫藥與大健康
以“規模化、集團化、國際化”為方向,以開發區、高新區和新沂為載體,以萬邦生化、恩華藥業、必康醫藥等企業為龍頭,著力打造生物技術藥和化學新藥、新型中藥、高端醫療器械、醫療健康及保健4大產業支鏈,組織實施賈汪虹智生物識別智能終端、經開區迅睿生物兒科呼吸道檢測試劑、高新區華越微創介入醫療器械等重點項目,著力建設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和醫藥商貿交易平臺,內分泌藥物、中樞神精藥物實現國內第一。
目前,徐州輕重工業產值比重在增加,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分別達到 38.3%和 37.7%。
與此同時,淮海國際陸港、國家綜合保稅區、一類航空口岸、電子口岸等開放平臺體系逐漸形成,為做強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一城一谷一區一院”創新平臺的效應開始顯現,建成4 個區域性大數據中心,大數據、云計算、電子商務等迅猛發展。
近年來,徐州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共建“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在此交匯,國家省委還賦予了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這將進一步推動戰略效力的釋放。
隨著區域政策疊加效應的逐步顯現,徐州的發展空間,會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