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更早前的2020年10月31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新創參加“第十三屆中國鋼鐵高峰論壇暨2021年鋼鐵行業發展走勢展望”,作了題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的主題報告,他指出,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結構優化的導向以及效率和質量并重,應做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疏通經濟循環各環節兩方面工作。鋼鐵產業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我國鋼鐵生產始終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為主,堅持以國內循環為主。當前,我國鋼鐵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拓展新的外需市場、打造新的產業格局、推動新的技術進步。
李新創認為,對于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我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路徑,建議從如下四方面考慮:
一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涉及產品和服務的全生命周期,先進制造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為鋼鐵行業競爭力重構創造了新機會。
二是能源節約。我國鋼鐵行業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壓力仍然巨大,煤炭減量任務完成難度更大,需要通過工藝流程優化、產能裝備提升、管理能力提升、先進節能技術推廣等路徑,進一步降低能耗。
三是低碳發展。鋼鐵行業是落實碳減排目標的重要責任主體,當前仍面臨能源資源稟賦、產量大、企業數量多、碳排放機理復雜等挑戰,低碳轉型任重道遠。
四是環保提升。推行超低排放是鋼鐵行業綠色發展的必要措施,不僅與差異化停限產、差別水電價等差別化管理政策直接掛鉤,而且地方已開始陸續出臺超低排放強制性標準。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屈秀麗也認為,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回顧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顯著變化:百年前產業基礎非常薄弱,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也是缺鐵少鋼,改革開放以來持續高速發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完整、最齊全的鋼鐵工業體系,形成產業鏈相對完整、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技術自主性較強的產業優勢,以極其豐富的產品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近年來,鋼鐵行業努力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積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鋼鐵工業表現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生產經營安全平穩,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1月~9月份,全國鋼產量為7.82億噸,同比增長4.5%;預計全年鋼產量將超過10億噸,同比增長5%左右。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月~9月份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4%;實現利潤1375億元,同比雖有所下降(-9.46%),但6月份以后月度利潤同比均保持正增長,全年利潤有望與去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