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倒逼 思維先破局
圓鋼邊際效益好,釋放產能就是增加效益。為搶奪市場“紅利”,通鋼公司將精品線原月產計劃由一兩萬噸以下調至四萬噸以上。停停打打,以往總是間歇性生產的精棒線一下子變成滿負荷生產,而且月產產量壓力之大從未有過。
怎么穩定生產,提高效率,釋放產能?軋鋼事業部副部長徐凱說:“面對市場的倒逼,面對從未有過的壓力,班子成員幾經易稿,形成了堅決完成任務的思想共識,并決定問計于職工,盯現場、尋突破。”
影響產能釋放,哪些是制約因素?哪些是瓶頸環節?沉下去,傾聽生產一線的“軋鋼聲”。組建攻關組,緊貼生產一線,和崗位操作職工一同研討、一同查擺,狠摳問題根源。
2月份,雖然面對疫情和春節假期時間長等困境,但軋鋼事業部保產攻堅的號角吹得分外響亮。
盯住問題 打蛇打七寸
前部出鋼速度快,后部收集速度慢,后部是制約環節,通過跟蹤現場,職工提、自己找,問題的根源找到了。怎么解?
“是不是設備匹配度不好,是不是需要對后部設備進行改造?要不要增加一臺收集鏈床,再購進一臺自動計數裝置”,軋鋼事業部一次次專業會各種思想在碰撞。
徐凱說:“以往思想存在弊端,一談提高效率就只想著技改投入。很少從主觀努力上去想。好的市場形勢轉瞬即逝,改造設備需要花費時間和資金,必須在改進操作方法上下細功夫。”
攻山頭,需要義無反顧的魄力,更需要必須攻下的信心和耐力。打蛇打七寸,跳出了提產就必須進行技改投入的慣性思維,軋鋼事業部緊緊圍繞目標,迅速將各項攻關舉措聚焦到問題點上。
軋鋼事業部生產技術經營室立足現場、深入鉆研——
圍繞合理匹配剪切、查支、分鋼、收集與出鋼節奏的問題,計算精確到秒上,用秒表計算各工序作業時間。通過摸索發現:不是剪切、包裝支數越多,機時產量就越高。只有合理匹配各規格4號剪倍尺分段,優化包裝支數,才能實現收集與出鋼節奏相匹配的最優效果。
軋鋼事業部生產技術經營室主任李進說:“這一發現,讓我們非常興奮。也就是說,只要改進操作方法、優化操作細節,就能解決問題。”
在推進精細化操作中,各種操作方法的改變隨之展開:
一是優化打包機動作時序,將原來的4次捆扎變為3次捆扎。二是在滿足最快出鋼節奏的前提下,減小軋件冷床倍尺長度,節省冷剪切剪時間。三是分規格固化冷剪上鋼段數,固定支數,按組查根。
解決問題的辦法從最后的打包機,一點一點向前移,在“零”投入的前提下,先后找到了查支、倍尺優化三個重要制約點,并快速出臺了相應的操作規范。
狠抓落實 念好緊箍咒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操作方法的轉變及優化,只有職工切實落實到崗位上,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主管精棒生產的精棒作業區作業長崔剛深諳此道。
前部,全面激發士氣,確保出鋼速度;后部,貫徹落實先進的操作方法,和職工戰在一起。帶頭講,現場抓;抓干勁、抓細節。各種勞動競賽,生產達標競賽緊緊跟上,誰干得好就獎勵誰,新的操作方法誰執行得好,就表揚誰。大會講、小會談,嚴肅現場規范。作業區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分段包保,跟蹤抓落實。
每捆鋼材打包周期由82秒減少到75秒,打包速度提升了;
不再按支查,改為按組查,鋼材收集效率提高了;
每小時多出2.5支鋼、每小時多出1.5支鋼、每小時多出1支鋼,不同軋材機時產量在不斷增加。冷床滿鋼現象消除,機時產量由80.92噸提高至84噸。
干好了獎勵,職工士氣足,精細操作的氛圍更濃;操作越精細,生產越穩順,生產效率越高,班產、日產頻頻刷新紀錄!崔剛說:“平均日產躍上1700噸大關,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目標。2月份生產再次刷新紀錄,小月份比大月份生產干得還多。”
一種生產的良性循環在軋鋼事業部蔓延開來……
攀登永無止境!徐凱說:“按照公司夯實基礎,堅持問題導向的總體要求,我們已經將目標鎖定在加熱出鋼、固停時間等關鍵制約環節的攻關上,全力攻打機時產量、作業率雙‘85’目標,向月產新紀錄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