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新產品除各項參數均達到預期水平外,厚度方面只有0.15毫米。別小看這0.15毫米,它不僅薄如蟬翼,還標志新鋼集團成功達到0.15毫米至0.35毫米系列高精尖新能源用鋼厚度的最高標準,從此躋身具備0.15毫米薄規格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生產能力的鋼企行列。
作為新鋼集團精品系列中的一顆“閃耀新星”,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已成為新鋼集團開拓精品市場的一只有力“拳頭”。它為新鋼集團帶來了引以為傲的品牌榮耀——很多國內外知名電機、水泵、家電企業都采用了新鋼電工鋼。
輕上做輕,薄中做薄
從0.18毫米到0.15毫米,30微米的跨越背后,是新鋼集團硅鋼薄板事業部年輕團隊不斷的自我挑戰和努力付出。
硅鋼一作業區副作業長廖靖遠介紹道,盡管只有0.03毫米的差距,但擺在眼前的首要難點就是0.15毫米高牌號電工鋼中的高硅含量。硅含量占比越高,電磁綜合性能越好,但在軋制過程中也越容易發生脆斷,更是大幅提高了軋制難度。
兩年前,這支團隊完成了軋制0.18毫米高牌號電工鋼挑戰,積累了豐富經驗。此次,將2.3毫米熱軋原料軋制成0.15毫米高牌號電工鋼成品,比兩年前軋制0.18毫米高牌號電工鋼更加順利。
硅鋼產品的厚度越薄,代表它進入的下游領域越高端!
滿打滿算的3年時間里,新鋼集團薄規格無取向硅鋼取得了質的跨越——從低牌號到高牌號,從0.5毫米拓展至0.15毫米,從最開始需要外國專家現場指導裝輥,到如今中高牌號電工鋼單月產銷比例突破80%。
據硅鋼薄板事業部副總經理楊偉杰介紹,目前極薄電工鋼市場的需求量還不是很大,此次0.15毫米電工鋼的順利生產,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新鋼集團擴展了電工鋼制造能力的邊界。如果下游需求一旦升級,立馬可以批量生產,第一時間搶占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