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海舟、中國無損檢測學會理事長沈功田、江蘇省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毛朔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田貴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郭廣平、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究員張碧星、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章小滸等國內7位專家組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黃志球;南鋼副總裁、總工程師楚覺非,黨委副書記王芳,副總裁譙明亮出席會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鋼研納克研究院、CSTM秘書處、武漢中科創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鞍鋼股份有限公司、攀鋼集團有限公司、陜西鋼鐵集團、湖南瑞菱科技有限公司(湘鋼集團)、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巨龍鋼管、無錫玉龍鋼管、南京地鐵運營公司工務分公司、南京地鐵建設公司、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檢測監督研究院、江蘇省無損檢測學會等嘉賓參加。
會上,江蘇金宇智能檢測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平匯報了項目研發情況。項目評價委員會專家認真審閱了項目相關資料,并圍繞項目技術方案、項目創新點以及實施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質詢和討論。專家一致認為兩個項目成果創新性強,研究成果豐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加強相關標準建設工作,更好地進行推廣應用。
楚覺非對各位專家、領導的到來表示歡迎,并介紹了項目研發與應用情況。2022年,南鋼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出資成立了金宇智能公司,全面推進鋼板全板面相控陣超聲波自動探傷系統建設,相繼開發了鋼板全板面相控陣超聲波自動探傷系統、鋼廠鐵運雙軌式軌道傷損多參數檢測及智能評價系統,目前兩套系統均已成功應用于南鋼中厚板卷廠、鐵路運輸自備線路檢測。其中,“全板面全相控陣”大型超聲波自動檢測系統,已檢測核電鋼板、容器鋼板、管線鋼板等高端鋼板15萬噸,填補了國內無高性能鋼板全板面探傷機的空白。鐵運雙軌式軌道傷損多參數檢測及智能評價系統,是國內首套滿足低速、重載工礦企業鐵路要求,在役鋼軌傷損檢測及智慧運維系統,可有效降低維護工時和維護成本。
楚覺非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臺、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希望各位領導、專家能夠傾囊相授,多提寶貴意見,共同研究、探討行業智能檢測新技術發展及應用,共同推動行業智能檢測裝備國產化進程。
黃志球表示,今天舉行科技成果評價會及產品首發儀式,是以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是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體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類為主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作用,始終牢記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南航智慧。
黃志球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基因,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此次研發出的國內首臺鋼板全板面相控陣超聲波自動探傷器,多項關鍵技術為國內首創,多項關鍵指標超越了進口設備,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攻克了特種鋼等高端產品系列“卡脖子”難題,為實現我國大型成套探傷設備的自主可控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希望校企雙方繼續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力度,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持續提供高質量產品,為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當天,南鋼舉辦了“鋼板全板面相控陣超聲波自動探傷系統”“鋼廠鐵運雙軌式軌道傷損多參數檢測及智能評價系統”產品首發儀式。
南鋼新產業投資集團黨工委書記、執行總裁王敏為首發儀式致辭。南鋼中厚板卷廠廠長劉自揚、物流中心主任孫中平、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主任曾波、南京巨龍鋼管廠廠長張志明作為產品應用單位代表發言。
王芳表示,南鋼以“創建國際一流受尊重的企業智慧生命體”為企業愿景,致力打造創新驅動、數智化轉型、新產業裂變三條高乘長曲線。南鋼在智能制造領域布局已久,推進“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字業務化”“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打造數據治理+工業互聯網平臺雙輪驅動的領先架構,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大規模集控、無邊界協同、大數據決策、智能化運營,組織方式和生產模式也逐步變革,全面領航制造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成立金宇科技是著力探索智能檢測細分領域,重點專注智能檢測產品和系統的研發設計和應用。王芳指出,金宇的兩項科技成果分別獲得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評價,并作為核心產品成功發布,對金宇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步。金宇要認真聽取專家建議,洞察行業趨勢與客戶痛點,不斷迭代產品、打磨用戶體驗,整合南航、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等頂尖技術生態優勢,以場景與需求為導向,聚焦產品戰略主賽道,逐步拓展跨行業應用場景,延伸產業鏈賦能邊界,構建智能檢測國產化替代、基礎技術自主可控的新發展格局,要成為國內領先的設備服務供應商。南鋼將加強在智能裝備、共性技術、新材料等方面布局與研發,依托金宇等產業化平臺,為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南鋼力量,為解決“卡脖子”技術貢獻南鋼方案。
王海舟院士表示,此次兩項產品通過鑒定,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科技創新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生動實踐。當前,中國工程院支持了一系列戰略咨詢項目,提出了以標準化及標準化評價為載體,全產業鏈“四鏈”融合,推動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實現全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應以“四鏈”融合發展戰略為指導,遵循“四全”“四性”“三系列”的高質量創新發展標準化路線圖。其中,“四鏈”分別指創新鏈、標準化鏈、數據鏈、產業鏈。在該戰略基礎上,提出了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路線圖,分成三大方面:
一是構建“四全”標準化體系,即構建全產業鏈、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域的標準化體系,形成對時間域、環境域、空間域和參數域全覆蓋的體系。二是遵循“四性”原則的標準化技術路線,即遵循研究設計的合理性、生產工藝的穩定性、產品質量的符合性和服役性能的適用性。三是形成“三系列”的標準化實施路徑:以系統、專業的評價作為導引;以一系列的事實標準為基礎;以系統的有效數據鏈為依托。
王海舟希望通過實踐進一步豐富完善質詢意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