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穩健增長
產銷數據先抑后揚、部分車企降價促銷、新舉措陸續出臺助力消費、出口屢創佳績……今年以來,我國車市“一波三折”,新能源汽車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
在消費潛力有待釋放、多重制約因素疊加的情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實現穩健增長,來之不易。
記者從廣汽集團獲悉,上半年,廣汽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23.6萬輛,同比增長108.5%。從3月起,廣汽埃安車型已連續四個月銷量超4萬輛。
產銷兩旺,出口形勢喜人。中汽協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出口新能源汽車53.4萬輛,同比增長160%。
中汽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產業政策研究部部長朱一方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優勢、品質優勢逐步顯現,出口車型性價比普遍優于當地同級車型。
“目前,比亞迪品牌汽車已出口至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比亞迪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全年比亞迪共出口乘用車約5.6萬輛,今年上半年出口汽車已超7.4萬輛。
“上半年,作為車市亮點的新能源汽車、汽車出口和中國品牌延續良好發展態勢。”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新能源汽車產銷穩步增長,市場占有率已達28.3%。
激發消費潛能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漫樂城購物中心一樓,在江淮汽車新能源品牌釔為的展臺上,一輛紫色新能源汽車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
“智能、有趣、高顏值、透明底盤、車載小冰箱……”合肥市民陳小璐說,綜合外觀、配置和性價比,她決定入手一輛。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創新設計和高性價比,逐漸贏得消費者青睞。”中汽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綠色低碳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劉可歆表示,如今,年輕一代更關注國貨品牌,高顏值、個性化、科技感成為購車關鍵因素。
劉可歆認為,更智能、更貼近新消費需求產品的出現,將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新動能。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密集發布相關政策,加強農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維,支持農村地區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傍晚,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金字牌鎮金字牌村村民張國燦駕駛電動汽車行至金字牌中心供電所大院充電場站,準備充電。
“每度電六七毛,方便又省錢。”張國燦告訴記者,近期,國網祁門縣供電公司在金字牌鎮先后建起兩處鄉村充電站,身邊不少村民在計劃購置新能源汽車。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聯盟充電基礎設施新增144.2萬臺,同比上升18.6%。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為226輛,很多家庭還未擁有汽車。基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資源稟賦,汽車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伴隨新能源消費新趨勢,市場增量或將逐步向三四線城市和鄉村市場轉移。未來,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400輛完全可期。”他說。
塑品牌 補短板 強創新
近期,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下線,引發業界關注。
業內專家認為,突破2000萬輛,標志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正在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伴隨產業前期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品牌在電動化及供應體系建設、智能化技術創新、產品應用等方面已初具優勢。”劉可歆認為,與頭部國際品牌相比,本土品牌在資本積累、品牌價值、技術研發、全球產業布局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產業發展過程中,難點、短板不可忽視。”付炳鋒說,芯片、基礎軟件、關鍵材料等產業鏈發展短板問題顯著。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業轉型帶來的產能過剩及發展不平衡問題正在顯現,仍需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破題。
直面挑戰,產業如何發展?
“我們身處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轉型的重大歷史機遇期。”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表示,推動自主品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關鍵。
據吳堅介紹,近年來,廣汽持續加大自主研發投入,目前累計投入已接近400億元,構建6000多人國際化研發隊伍。超前探索多能源技術路線協同發展,加速布局“三電”等核心技術,實現全棧自研及產業化,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達44.14%,目前世界領先。
“智能化賦予新能源汽車前所未有的功能體驗。”集度公司首席執行官夏一平表示,我國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將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劉可歆建議,主管部門應聚焦新型電池、芯片、操作系統、傳感器等先進技術方向,加強政策引導支持;多措并舉提升本土品牌競爭力;集中攻關產業薄弱環節,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走出去”良好環境。
“未雨綢繆,提前布局。”付炳鋒表示,加強現代化產業體系頂層設計,助力企業建立自主可控的產品技術體系,持續打造品牌力,將有利于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