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對澳洲資產開發情況感到失望
*礦業股大跌和監管規定變化有利收購方
5月15日-澳洲礦業巨頭能向中國買家漫天要價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今年出現的一系列主動收購要約顯示,大宗商品熱潮現在已經降溫,中國收購方干脆繞開澳洲當地巨頭及其董事會,直接向股東開價。
僅在過去兩周,中國國有企業就對澳洲企業發起兩筆10億美元的主動報價。它們急切希望全面控制這些自己持有大量股份的公司。此舉凸顯出中國企業對于礦山開發步伐感到失望,以及澳洲資源類股重挫帶來了機遇。
如果包括寶鋼資源和廣東廣晟在內的中國企業能在澳洲收購成功,它們的交易將推動更多中國收購者競相效仿。
“這可能會帶動更多交易,尤其是其他一些擁有澳企大量股份和競爭優勢的中國企業,”摩根大通負責金屬和礦業交易的執行董事Paul Donnelly表示。
寶鋼資源對煤和鐵礦石生產商Aquila Resources的收購出價,被認為相當不友好,可能會遭到強烈反對。在此之前,寶鋼資源想與Aquila的執行董事長兼持股29%的股東Tony Poli會面的愿望落空。
Aquila沒有對寶鋼資源周三正式提出的報價立即置評。寶鋼擁有20%的Aquila股份。
廣東日晟收購銅礦商Pan Aust的提議已被拒絕,因嫌出價過低。不過Pan Aust同意向公司大股東公開賬簿,希望能獲得更高的出價。
此前中國企業還曾主動提出規模較小的收購要約。比如中國慶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在2月就成功以7,100萬澳元收購了煤礦勘探公司Carabella Resources。
該協議在兩個月前剛剛達成。慶華在未能贏得Carabella董事會支持后,直接與后者股東接洽,并最終說服該公司董事會接受優化后的出價。
大宗商品價格大跌拖累澳洲礦產類股挫至近五年低點,無疑讓中資收購方更容易達成目標。
監管規定的變化也將帶來推動。中國在上個月放寬了海外收購的法規,允許企業進行規模10億美元以下的海外收購時,無需得到發改委的批準。而此前對資源行業收購的報批門檻是3億美元。
對礦產開發情況難掩失望
據湯森路透數據,近年來,中國的收購活動在數量和金額上都大幅下滑,去年宣布收購的企業價值僅為27億美元,2009年高達62億美元。
金融業消息人士稱,最新的主動報價顯示,中國企業在進行澳洲資產收購時變得更加精明,而且決意要從資產中獲取更多回報。
相比之下,在大約五年前的亞洲對澳洲投資高峰期間,鐵礦石和煤炭價格飆升,買家愿意付出一切代價收購未開發資產。
Gina Rinehart、Andrew Forrest、Clive Palmer和Linc Energy的Peter Bond這些礦業大佬,都通過向中國和印度企業出售澳洲西部和昆士蘭州加利里盆地(Galilee Basin)鐵礦石資產權益,賺得數十億美元。可是這些礦山至今仍有巨量煤礦資源沒有開采。
“目前有種失望情緒正在蔓延,”CIMB Investment Banking駐香港的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主管Viral Gathani表示。
“中國企業界精英的總體感受就是,過去十年中國的部分海外資源并購并沒有收到預想效果,”他補充稱。
比如寶鋼就表示之所以提出收購要約,是因為Aquila對價值70億美元的West Pilbara鐵礦石項目開發不力讓它失去耐心。該項目若順利開展,將有助于開辟一個供應亞洲鋼企的鐵礦石出口新區。
“過去很多收購交易是為了在大型礦體上畫圈占地。目前焦點正轉向更快地將礦體推向市場,”普華永道澳洲礦業負責人Jock O'Callaghan稱。
紫金礦業旗下的澳洲Norton Gold Fields表示,其在上個月主動報價2,400萬澳元收購Bullabulling Gold,而更早前的收購意向遭到了回絕。
“我們認為該資產值得購買,無需進行內部盡職調查,而且我們確信我們的報價會得到重視。如果我們試圖和他們就報價進行談判,可能會不了了之,”Norton Gold顧問--RFC Ambrian的執行董事Stephen Allen表示。
Bullabulling的董事們已經致函股東表示反對,稱該報價帶有投機性質,并未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