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大 促投資擴消費顯成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行至年中,財政政策執行成效如何?
強度“加力”,財政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1至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之和為11.2萬億元,同比下降1.3%。一般公共預算與政府性基金預算兩本預算支出之和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6.6%。
“這意味著兩本預算的財政支出增速大幅高于財政收入增速7.9個百分點,而且高于名義GDP增速,反映出上半年財政政策非常積極。這主要源于今年財政赤字率提高、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新增規模擴大。”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
政府債券規模上更加給力。今年以來,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靠前發力、協同發力,“兩新”“兩重”促投資擴消費效果明顯。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2000億元用于支持設備更新,已安排資金約1730億元,使用進度86.5%;3000億元用于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已下達資金1620億元,使用進度54%。
值得注意的是,發行加快的同時,新增專項債資金投向領域更多元。具體來看,用于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1.5萬億元,占比為69.6%。“這其中,1726.7億元用作項目資本金,占比為11.5%,較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更好地發揮專項債券資金的撬動作用。前五大投向分別為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其他交通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農林水利和鐵路。”羅志恒分析稱。
惠民生 重點領域保障更加有力
把錢花在刀刃上。上半年,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民生領域支出占比進一步提升,重點領域支出保障更加給力。
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4.2%。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054億元,同比增長9.2%;教育支出17455億元,增長6.7%;衛生健康支出8896億元,增長3.9%;科學技術支出3609億元,增長6.5%;住房保障支出3303億元,增長2.1%;節能環保支出2007億元,增長6%。同時,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支持有關項目及早落地見效。
“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這三項民生領域支出合計占全國支出的比重達41.1%,較2024年同期提升0.9個百分點。”羅志恒分析稱,同時,財政支出更加重視科技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宋雪濤表示,當前財政政策強化民生導向,落實“投資于人”理念。1至5月一般公共預算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領域的支出同比增速達到9.2%,較去年同期明顯加快。此外,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億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兩重”建設項目,醫院病房改造和普通高中建設等重點民生領域也納入“兩重”支持范圍。
空間足 增量政策“持續用力”受期待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消息,財政部近日成功發行了兩期合計123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時間均提前。展望下半年,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全口徑下廣義財政空間還有超7萬億元,“余糧”充足。預計財政部門將主抓落實,加快推動存量政策落地見效。往前看,多位業內人士紛紛也表示,下半年的財政政策仍需迎難而上、主動作為,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維護基層‘三保’穩定、推動化債持續深入和融資平臺轉型、持續提升民生福利仍是下階段的重要任務,這些都需要財政支出的保障。”羅志恒表示,面對如此形勢,需用好用足財政政策工具,繼續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強化民生保障并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
談及對下半年增量儲備政策的展望,宋雪濤表示,預計財政政策將向消費民生領域進一步傾斜,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此外,《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明確全面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這意味著人口流入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有提升空間,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的適用范圍和保障力度仍有擴圍提質的空間。
羅志恒建議,需要根據形勢動態調整預算,擴大財政支出,穩定經濟增長;“以舊換新”補貼擴圍至服務消費,進一步提振消費;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增加國資收益上繳財政并專項用于社保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