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務院關于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當前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鋼鐵等部分領域或地區的金融風險還比較突出。
部分企業債務率過高,需穩定總量優化結構、進一步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工作
長期兩位數高增長的中國經濟,最近兩三年減速換擋到7%至8%新區間,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實體經濟的風險在金融領域有所體現。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報告中說,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金融體系運行穩健,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經濟發展穩中有憂,穩中有險,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部分領域或地區的金融風險還比較突出。
部分企業債務率過高,成為金融風險防范的重點之一。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告訴記者,由于前些年投資過度擴張,加上直接融資渠道不暢,不少企業債務負擔較重。
為防范和化解這方面的風險,報告明確下一階段要穩定總量、優化結構,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工作。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引導金融機構有效配置信貸資源,為穩定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繼續改善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居民住房消費的金融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建議,貨幣政策要在堅持總量穩定、逐步消化前期刺激政策風險的同時優化結構,加大差別準備金率實施力度,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支持力度。
金融業結構也要進一步優化。報告提出,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推動企業股權融資,降低杠桿率。
“要跳出銀行貸款看問題,把更多目光投向發展直接融資,把股票、債券市場發展好。同時大力發展民營中小銀行,讓中小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建言。
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不良貸款上升,加強風險排查、及時化解處置
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面臨淘汰落后的艱巨任務。報告把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不良貸款上升作為當前金融風險的又一防范重點。
今年國家要淘汰鋼鐵產能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面對大力度的政策和嚴峻的市場,相關企業經營面臨持續困難。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鋼鐵、船舶、電解鋁、光伏等產能過剩行業信貸資產質量下降問題比較突出。
報告明確提出,下一階段要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對經營難以為繼且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僵尸企業”和項目,要實施破產或兼并重組。
“調結構必然要付出代價,不良貸款上升不奇怪,而且從總體上看目前這些行業的貸款比重不是很高。”連平說,要區別對待,對經營情況良好的要繼續對技術產品升級和兼并重組給予支持。
銀監會此前已經明確表態,銀行業決不能等待觀望、把問題往后拖,更不能因為短期內可能產生不良貸款而阻礙產能嚴重過剩調整大局、延誤推動化解時機。
“在結構調整中,必然有一部分做得不好的企業被淘汰,這樣好的企業才能得到好的資源配置得到好的發展,實現轉型升級。前提是經濟的基本面穩住,穩增長的各項工作要做到位。”王忠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