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國產化比率尚不足40%
自2012年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以重大技術突破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鞏固壯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海水利用業,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后,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幾年來,已經有多家國內鋼企看好海洋工程用鋼市場,并紛紛研發出適應海洋工程需要的鋼材產品。如舞鋼研發生產出厚度達到152.4mm的齒條鋼NVE690-Z35,用在國內制造的500英尺自升式海洋平臺的關鍵部位;攀鋼試制出海洋工程用Q690E高強度無縫鋼管,具備優良的低溫沖擊韌性和焊接性能;鞍鋼自主研發的特厚海洋平臺用正火態鋼板已具備批量供貨能力;沙鋼研發的E690、EQ系列海洋工程鋼板被中船集團公司選用,替代進口產品,批量應用于海上半潛式石油平臺等項目建造。
雖然我們在海洋工程用鋼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從總量上看,我國海洋工程用鋼90%以上也已經實現國產化,但據下游用戶介紹,從品種上看,海洋工程用鋼的國產化比率尚不足40%,絕大部分高端海洋工程用鋼板基本依賴進口。目前,高品質海洋工程用鋼已經成為影響海洋高端裝備發展的制約因素。而且,從國際海洋工程市場上看,我國尚處于歐美國家,以及新加坡、韓國之后的第三陣營,在產品設計、高端裝備建造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
行業呼喚高級別海洋工程用鋼
據鋼鐵研究總院工程用鋼研究所所長楊才福介紹,在海洋石油鉆采裝備方面,隨著鉆采深度的增加,目前國內的鋼材大概能滿足鉆采150米~200多米的需求,最深能滿足鉆采256米的需求。但是,整個裝配結構用鋼、半潛式平臺所需的高強度型鋼都需要進口。另外,用于固定的網鏈也要求更高級別的鋼材。
液化天然氣船(LNG)是船舶領域的頂尖產品,目前其所需的低溫鋼國內已經能夠生產,但是殷瓦鋼(一種鎳鐵合金,膨脹系數極小,強度、硬度不高,具有導熱系數低,塑性、韌性高等特點,是船舶工業中制造大型LNG船必不可少的材料,用于防止船體結構在超低溫環境下冷裂)現在還全部需要進口。
我國海洋工程結構領域比較有特色的是南海島礁的開發,其環境特點是高溫高濕。但是,目前我國的材料體系領域還沒有適合這一環境特點的耐腐蝕鋼種。這也是將來鋼鐵行業的研發方向之一。
此外,導管架平臺用鋼升級換代,大線能量焊接平臺用鋼和配套焊接材料,自升式平臺用高強度鋼和配套焊接技術,深水采油用隔水管,大壁厚管線鋼和配套焊接材料,深海鉆采、集輸用高耐蝕合金和高等級不銹鋼等,也都是用戶行業急需的海洋工程用鋼關鍵材料品種和關鍵工藝技術。
建立技術創新型產業鏈是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要實現海洋工程用鋼關鍵品種的國產化,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工程關鍵材料技術水平,促進量大面廣產品的升級換代,建立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和應用的技術創新型產業鏈是關鍵。
對此,楊才福表示,目前我國海洋平臺用鋼的生產、研發和用戶之間的聯系仍有待進一步密切。他說:“雖然鋼鐵行業已經有很高的裝備水平,生產的產品也非常好,但是與用戶行業的需求仍然有銜接不上的地方。”
楊才福認為,今后從用戶的需求一直到用戶的應用,鋼鐵企業和相關的研究機構可以全程參與,建立緊密的聯系溝通機制,根據用戶的需要,再提出新的產品研發方向,走一條循環創新的模式。
在這方面,船舶行業與鋼鐵行業的聯系機制值得借鑒。“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倡議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一個聯系對接機制。”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信息統計部主任譚乃芬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通過這個聯系機制,鋼鐵行業能夠及時了解船舶行業的需求,包括材料、品種規格、數量、質量、產品標準,以及售前、售后服務等方面。而鋼鐵行業則會根據要求進行及時更新和改變。隨著造船行業的迅速發展,鋼鐵行業的造船板產能也逐漸擴大,品種規格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改進,到現在基本上建立了一個系統的船用鋼材和配套體系。這幾年,造船用鋼的國產化率得到迅速提高。到2005年,80%~90%的船用鋼材實現了國產化;到2007年,船用鋼材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95%。
譚乃芬認為,這種合作機制同樣適用于海洋工程產業。作為下游用戶的代表之一,她希望海洋工程用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也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須制定海洋工程用鋼使用規范
“現在船舶工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海洋工程裝備是船舶工業下一步轉型升級的方向。”譚乃芬表示,“從2003年開始,造船工業開始快速發展,鋼鐵工業尤其是在高端船舶用鋼方面,雖然有些基礎,但還是沒能跟得上船舶行業的快速發展,船用鋼材出現短缺,當時的造船用鋼大概有80%都是從國外進口。”
在這種情況下,她認為,為了避免重蹈當年國內造船用鋼短缺的“覆轍”,對高品質海洋工程用鋼的研發一開始就要緊抓不放,當然同時也要避免造成產能過剩。
據業內人士介紹,海洋工程所需的量大面廣鋼材品種約占到海洋工程用鋼的98%以上,但是其產品性能和實物質量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影響了我國鋼鐵行業和設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此外,當前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的選材和使用等方面還缺乏相應的標準規范,有一些標準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業內人士建議,后期須制定海洋工程用鋼使用規范。中海油研究總院副院長王志君表示,設計單位必須按照標準規范來做設計,這樣一來,前期材料的選擇,包括鋼材選取的規范和標準的制定就尤為重要。
新聞鏈接
寶鋼鑄造高性能海洋工程配重塊交付用戶
日前,寶鋼工程技術集團寶鋼鑄造公司研發生產的122套、總重558噸的高性能海洋石油平臺配重塊完成交付,產品的合格率達到了99.6%。
高性能海洋工程配重塊是天津海王星海洋工程公司承接的中海油石油平臺工程中的一個難點項目。過去,該產品主要采用普通灰鐵材質,由于深海海底工況條件較差,存在易腐蝕脫落、使用壽命短等諸多問題。為此,工程方對產品原設計進行了大幅改進,新的設計對鑄件產品的本體材質、抗沖擊性能、尺寸重量公差、加工裝配精度等方面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為完成這一產品,寶鋼鑄造與用戶一起對產品的設計方案和工藝參數進行優化,并采用CAE(計算機輔助工程)仿真技術進行鑄件充型、凝固過程模擬,對可能產生的氣孔、冷隔、縮松等缺陷進行預判,并在此基礎上對澆注系統的設計加以改進。為保證本體致密性,寶鋼鑄造在產品上還采用了新近開發成功的鐵水凈化工藝。這些措施有效確保了產品首件試制的一次性成功,各項指標都完全符合要求。
在批量生產的過程中,寶鋼鑄造精心組織生產,各道工序緊密配合,先后克服了工期緊張、外委加工能力不足、錨鏈裝配工序繁瑣等種種困難,讓產品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上海上半年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復蘇明顯
上半年,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呈現明顯復蘇跡象。1月~5月份,上海船舶工業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211.5億元,同比增長15.3%,預計1月~6月份將完成工業總產值260億元,同比增長14.8%。
目前,上海市部分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已形成各自的相對優勢。其中,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明確了以LNG(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特種船為核心的產品定位,在新型LNG船相關技術和LNG全產業鏈裝備研究中取得進展,高端產品比例已經達到92%;外高橋造船公司手持自升式鉆井平臺訂單達到12座,形成了不間斷、批量化的海洋工程裝備生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