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電企集中放大招。2月24日,京能電力發布公告稱,擬以發行股份+支付現金的方式,從母公司即京能集團手中收購京能煤電100%股權,合計69.36億元;為此,京能電力打算募集不超過30億元的配套資金,其中10億元用于支付購買京能煤電100%股權的現金對價。京能煤電2015年凈利潤約為8.2億元,增幅在80%左右。
同日,國電電力也對外表示,公司控股股東即國電集團公司(下稱“國電集團”)的非上市資產中,有一家已經具備注入公司的條件;國電集團將積極穩妥推進注資工作。
分析師鄧舜等第三方觀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于歷史原因,大型煤電集團旗下有不少煤電資產,還游離在上市公司之外,但將非上市煤電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可以提高融資能力,并增強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
京能電力發電量下滑
成立于2004年12月的京能集團,注冊資本高達200億元,業務涵蓋電力、熱力、地產、金融和節能環保五大板塊。其中,電力板塊為京能集團的核心業務,并擔當北京市電力能源經營和建設的主體。
京能集團旗下的煤電資產主要分布在兩個平臺,分別為京能電力及京能煤電。目前,京能電力直接持有13家控股公司和10家參股公司股權,京能煤電直接持有4家控股公司和4家參股公司股權。
早已“問鼎”上交所的京能電力,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其控制運營裝機容量為7300MW;近幾年,通過業務規模和經營區域的擴張,京能電力的資產布局由原北京地區擴展至河北、內蒙古、山西、寧夏、湖北等地,崛起為一家全國性電力能源上市公司。
然而,據統計,2015年,京能電力下屬控股各運行發電企業累計完成發電量391.11億千瓦時,同比降幅為2.87%。對此,京能電力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電量下滑主要還是經濟趨緩導致用電需求減少所致。
截至記者發稿,京能電力并沒有發布關于2015年業績情況說明的公告,但去年前三季度,京能電力的營業收入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約80.11億和約19.28億元,各自同比下滑16.25%和13.92%。鑒于此,京能電力2015年業績情況也難言樂觀。
然而,京能電力正打算“招致麾下”的京能煤電卻呈現業績爆發的勢頭。2015年,京能煤電的凈利潤約為8.2億元,相較于2014年的4.45億元,增幅約為84%。
所以,京能電力方面表示,通過收購京能煤電100%股權,將大幅提升自身業務規模、裝機容量;同時公司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水平都將得到增強,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行業競爭地位。
注資上市公司
京能集團下屬煤電資產分布較為分散,實行煤電資產整合,并將其注入到上市公司即京能電力中去,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4年5月,京能集團也作出承諾,將其控制的、且尚未注入京能電力的保留煤電資產,在2016年年底之前注入京能電力,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為此,京能集團采取了“兩步走”策略,先是將分散的煤電資產集中到了京能煤電中去,之后再將京能煤電注入上市公司即京能電力。
2015年8月,京能煤電與京能集團簽署了股權劃轉協議,由京能集團向京能煤電分別劃轉盛樂熱電100%股權、漳山發電100%股權、京同熱電100%股權、赤峰能源93.75%股權、京達發電30%股權、蒙達發電47%股權、上都發電49%股權、上都第二發電26%股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京能電力方面獲悉,目前,盛樂熱電、京同熱電、赤峰能源三家公司已完成股權劃轉至京能煤電的工商變更登記,但漳山發電、蒙達發電、京達發電、上都發電、上都第二發電五家公司的工商變更登記尚未完成。
京能電力收購京能煤電100%股權若果真在2016年底全部完成,就意味著,京能電力將成為京能集團唯一的煤電業務投融資平臺。
無獨有偶,與京能集團有著良好合作基礎的國電集團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早在2014年7月,國電電力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國電集團在每年財務決算后,對非上市發電業務資產是否符合注入公司條件進行核查。
根據2012-2014年財務數據,國電集團的非上市資產中,有四家公司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分別為國電山東電力有限公司、國電福建電力有限公司、國電大武口熱電有限公司和國電宿遷熱電有限公司。
2月24日,國電電力在公告中透露,除了國電大武口熱電有限公司外,其余三家公司尚不具備注入公司的條件。對此,國電集團方面表示,將加快解決上述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向國電電力的注資工作。
鄧舜等第三方觀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般大型煤電集團向上市公司中注入的非上市資產都是比較優質的,在財務指標上是有門檻要求的,這樣才能發揮規模效應,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型煤電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水平。
實際上,國電電力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馮樹臣也在2016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要以價值創造為引領,細化資金精益管理,加強資本運作,嚴控資金成本,持續優化資產。
同日,國電電力也對外表示,公司控股股東即國電集團公司(下稱“國電集團”)的非上市資產中,有一家已經具備注入公司的條件;國電集團將積極穩妥推進注資工作。
分析師鄧舜等第三方觀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于歷史原因,大型煤電集團旗下有不少煤電資產,還游離在上市公司之外,但將非上市煤電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可以提高融資能力,并增強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
京能電力發電量下滑
成立于2004年12月的京能集團,注冊資本高達200億元,業務涵蓋電力、熱力、地產、金融和節能環保五大板塊。其中,電力板塊為京能集團的核心業務,并擔當北京市電力能源經營和建設的主體。
京能集團旗下的煤電資產主要分布在兩個平臺,分別為京能電力及京能煤電。目前,京能電力直接持有13家控股公司和10家參股公司股權,京能煤電直接持有4家控股公司和4家參股公司股權。
早已“問鼎”上交所的京能電力,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其控制運營裝機容量為7300MW;近幾年,通過業務規模和經營區域的擴張,京能電力的資產布局由原北京地區擴展至河北、內蒙古、山西、寧夏、湖北等地,崛起為一家全國性電力能源上市公司。
然而,據統計,2015年,京能電力下屬控股各運行發電企業累計完成發電量391.11億千瓦時,同比降幅為2.87%。對此,京能電力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電量下滑主要還是經濟趨緩導致用電需求減少所致。
截至記者發稿,京能電力并沒有發布關于2015年業績情況說明的公告,但去年前三季度,京能電力的營業收入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約80.11億和約19.28億元,各自同比下滑16.25%和13.92%。鑒于此,京能電力2015年業績情況也難言樂觀。
然而,京能電力正打算“招致麾下”的京能煤電卻呈現業績爆發的勢頭。2015年,京能煤電的凈利潤約為8.2億元,相較于2014年的4.45億元,增幅約為84%。
所以,京能電力方面表示,通過收購京能煤電100%股權,將大幅提升自身業務規模、裝機容量;同時公司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水平都將得到增強,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行業競爭地位。
注資上市公司
京能集團下屬煤電資產分布較為分散,實行煤電資產整合,并將其注入到上市公司即京能電力中去,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4年5月,京能集團也作出承諾,將其控制的、且尚未注入京能電力的保留煤電資產,在2016年年底之前注入京能電力,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為此,京能集團采取了“兩步走”策略,先是將分散的煤電資產集中到了京能煤電中去,之后再將京能煤電注入上市公司即京能電力。
2015年8月,京能煤電與京能集團簽署了股權劃轉協議,由京能集團向京能煤電分別劃轉盛樂熱電100%股權、漳山發電100%股權、京同熱電100%股權、赤峰能源93.75%股權、京達發電30%股權、蒙達發電47%股權、上都發電49%股權、上都第二發電26%股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京能電力方面獲悉,目前,盛樂熱電、京同熱電、赤峰能源三家公司已完成股權劃轉至京能煤電的工商變更登記,但漳山發電、蒙達發電、京達發電、上都發電、上都第二發電五家公司的工商變更登記尚未完成。
京能電力收購京能煤電100%股權若果真在2016年底全部完成,就意味著,京能電力將成為京能集團唯一的煤電業務投融資平臺。
無獨有偶,與京能集團有著良好合作基礎的國電集團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早在2014年7月,國電電力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國電集團在每年財務決算后,對非上市發電業務資產是否符合注入公司條件進行核查。
根據2012-2014年財務數據,國電集團的非上市資產中,有四家公司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分別為國電山東電力有限公司、國電福建電力有限公司、國電大武口熱電有限公司和國電宿遷熱電有限公司。
2月24日,國電電力在公告中透露,除了國電大武口熱電有限公司外,其余三家公司尚不具備注入公司的條件。對此,國電集團方面表示,將加快解決上述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向國電電力的注資工作。
鄧舜等第三方觀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般大型煤電集團向上市公司中注入的非上市資產都是比較優質的,在財務指標上是有門檻要求的,這樣才能發揮規模效應,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型煤電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水平。
實際上,國電電力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馮樹臣也在2016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要以價值創造為引領,細化資金精益管理,加強資本運作,嚴控資金成本,持續優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