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無它,鋼鐵又開始賺錢了。
有券商測算,今年4月份鋼鐵企業稅前利潤超過400元/噸,是2008年以來鋼鐵業持續疲弱狀態中最好表現。實際上,今年鋼鐵業在今年一季度就顯露出觸底反彈的走勢。目前,在已經公布一季度業績預告的16家上市鋼企中,有12家預盈,其中去年報虧的武鋼股份、三鋼閩光、柳鋼股份和沙鋼股份4家企業預計一季度扭虧為盈,分別實現凈利潤3239.9萬元、4318.7萬元、1541.6萬元和546.2萬元;同樣在去年報虧的*ST韶鋼、酒鋼宏興、鞍鋼股份、華菱鋼鐵等企業一季度大幅減虧。
不過,這種賺錢效應會持續多久卻沒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其實,鋼鐵企業關注的并不是明天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開工,只有開工才能讓資金流動起來,才能讓資產變得有價值。
作為世界第一大產鋼國的中國,粗鋼產量和鋼企數量都是世界第一,粗鋼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可在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眼里,這反而是一件讓人憂慮的事。他認為,因為重復建設,許多鋼鐵公司早該淘汰。
在2014年世界鋼鐵企業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三和第四的河北鋼鐵集團和寶鋼盈利能力不及世界第五的韓國浦項。2016年一季度,韓國浦項鋼鐵營業利潤約為32億元人民幣,寶鋼股份為22億元人民幣,相差10億元。
作為國內頂級鋼鐵公司的寶鋼在盈利能力上稍差于韓國浦項,在其他方面如何呢?目前,已經投入生產的寶鋼湛江鋼鐵公司在生產率上的目標是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1000噸/人·年,正式員工產鋼力爭超過2000噸/人·年,接近世界先進。目前,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生產率約為2200噸鋼/人·年。
同樣,河北鋼鐵集團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其2014年生產效率為724.4噸鋼/人·年,比韓國浦項2004年的1000噸鋼/人·年還低。
這反映出中國鋼鐵業整體大而不強的現實。有新聞報道說,目前中國每年出口的鋼材只占總產量的12%左右,總產量比中國小得多的俄羅斯每年鋼產量的29%用于出口;中國鋼鐵市場的產業集中度為36%,韓國為91%,日本和俄羅斯為83%。
那么,在那36%以外的占比達到64%的中小鋼廠到底是怎么生存的?
其實,從環保部最近的一些動作可窺一二。4月28日,環保部約談了山西省長治市、安徽省安慶市、山東省濟寧市、河南省商丘市、陜西省咸陽市5個地市政府,原因是今年一季度,這5地市空氣質量明顯惡化。之前,環保部抽查了長治市的30余家工業企業,發現有8家企業違法排放問題突出,其中包括了3家鋼鐵企業。更早前的1-2月之間,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首個接受督察的河北省開展了環保督察,隨后的5月3日,環保部通報了今年1-2月間環保督察河北的結果,發現涉及鋼鐵等4家企業的三座高爐和10臺轉爐,或早已淘汰,或仍在生產,但仍被列入近三年淘汰清單。同時多家鋼企存在違規新建或續建鋼鐵產能的問題。
這些信息顯示,中小鋼廠甚至一些大廠,讓產品有利可圖的方式不是提升技術和效率,而是減少治污投入來“降本增效”。這對規規矩矩生產“清潔型鋼材”的企業是一個打擊,也是去產能最難邁過的門檻。
只有透過用嚴格的環保執法讓一批落后產能自動退出市場,那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才會有發揮作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