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鋼鐵行業,粗鋼產量屢次創下歷史新高,鋼材庫存也屢創高點,進口鐵礦石均價較去年高出10美元/噸以上,焦煤價格僅小幅回落,鋼材市場供求過剩的格局并無明顯的改善;然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內開始大勢宣揚鋼鐵行業大幅回暖的消息,不管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筆者有幾點較為“陰暗”面的猜測,卻是想求證一二。
2013年我國鋼鐵行業真的回暖了嗎?
近期有權威部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的鋼鐵行業在連續數年的虧損之后,今年出現了較好的回暖。來自發改委網站24日公布11月鋼鐵行業運行情況顯示,前10月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570億元,同比增長39.9%;并有專家表示,今年國內鋼企利潤超去年10倍不成問題。我們不禁想問,這就真的表示鋼鐵行業回暖了嗎?
首先來看看價格對比,今年我國鋼材價格的平均水平較去年下降9.6%,為五年來最低;于此同時,今年進口礦均價為138美元/噸,較去年同期的128美元/噸高出10美元/噸;今年以來,鋼材現貨價長期與出廠價有100元/噸以上的倒掛;因此,在這種對比下,筆者顯然很難看得出行業回暖的跡象在哪里。也許大家會將盈利增加歸益于成本控制得力,不得不承認,在長期的虧損之下,各大鋼企開始想盡辦法降低各類成本,然而,通過單純的降低成本促進的盈利好轉,并不能代表行業性回暖。一個行業的回暖,必然是得到根本性的轉變,然我國的鋼鐵產業低迷之根本則是產能嚴重過剩、供求關系嚴重矛盾所致,這一塊,雖在開始解決,但也就是剛剛開始,要走的路還很長,見效也沒這么迅速。
猜測一:鼓吹行業回暖或是為了麻痹銀行業
眾所周知,近幾年隨著鋼價的持續回落,鋼鐵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導致鋼鐵行業“倉單質押”、“聯保貸款”等信用危機爆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限制了對鋼鐵行業的貸款,加上大量的鋼貿企業退出和投資其他產業,使得鋼鐵行業內部資金十分的緊張。我國的鋼鐵行業一直在重新謀求銀行機構放寬對鋼貿貸款的限制,然而收效甚微。
今年以來,隨著環保治理壓力加大,鋼鐵行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突出,不但鋼貿企業大量倒逼、跑路,甚至已經開始蔓延到上游鋼廠;而對于正在進行全行業性的環保治理,節能減排,行業內部資金壓力更重,沒錢就意味著出局,因此,在這個關鍵的端口,筆者不得不猜測,行業內部吹捧回暖說,是為了吸引資金重新對鋼鐵行業的信賴。
猜測二:緩解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
我國的鋼鐵行業面臨的關鍵難題是什么?產能嚴重過剩,供求矛盾不斷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壓力較大。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行業性虧損加劇,逼得政府不得不插手其中。相比關停一家盈利尚可的鋼企,關停一家嚴重虧損鋼企的壓力要輕的多。
一家鋼企的落地生產,為當地政府帶去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上繳大量的稅收、解決大量的富余勞動力,為地方GDP增光添彩。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不愿意關停這種“錢袋子”的。然而,在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環境污染治理的重拳之下,地方政府壓力較大,職工如何安置,費用誰來出,GDP、稅收怎么補回來都傷腦筋;而正常情況下,這家鋼企如果處于盈利尚可的情況下的話,是否需要淘汰就值得商榷了,所以,這樣一來,筆者不得不猜測,鼓吹行業回暖,是不是正和某些地方的意愿,可以借此放緩對相關鋼企淘汰、調整的步伐,畢竟,誰也不會去主動的砍掉盈利正常、貢獻巨大的企業不是,那豈不是自破“錢袋子”。
猜測三:督促鋼企加快環保設施升級
2013年的鋼鐵行業,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環保治理,在霾天氣的籠罩之下;河北等地難以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開始被迫加強環保治理、防治;作為高污染產業的典型代表,我國鋼鐵行業幾乎有近8成的企業環保不到位,噸鋼環保成本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進行鋼企環保設施升級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盡管中央每年會下撥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但相比全國如此大的規模而言,幾乎是杯水車薪。
當整個產業都處于虧損階段的時候,這種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的升級改造從何談起,除非國家和地方政府能夠為此買單,那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任務落到鋼企時,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推諉,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錢,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鋼廠是在為礦山、銀行打工,更何況還是虧著的呢;然而,如果行業回暖了,鋼廠有盈余,那么也就沒那么多的“眾所周知”的借口來搪塞,因此筆者還猜測,炒作鋼鐵行業盈利大幅好轉,或許存在著逼迫鋼企主動改造升級的意思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