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已積累數千個項目和上萬億美元投資
十幾年來,“一帶一路”合作范圍已擴大到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將國內國際雙循環緊密結合,為我國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注入強勁動力,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我們積累了數千個項目,上萬億美元的投資,和豐富多彩的多雙邊合作機制。”據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郭學軍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國際合作基礎。
立足“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基本架構,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了我國對外開放的“黃金通道”。目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通達歐洲229個城市、亞洲100多個城市,“絲路海運”航線超130條,空中“絲綢之路”通航境外83個國家213個城市。
在促進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我國規則標準的“軟聯通”水平也穩步提升。“規劃標準對接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部分國家制定了合作規劃,繪制了共建藍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介紹。
“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享譽全球的公共產品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羅蓉表示,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和發展,“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享譽全球的公共產品,其背后動力來自中國自身發展實力與共建國家強烈發展愿望的結合。
在促進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一帶一路”發揮重要作用。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實踐證明,隨著一大批技術援助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共建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得到加速。
“這十幾年來,我們在共建國家直接投資累計3500億美元,年度投資額大約翻了一番,其中一大批生產性項目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商務部綜合司一級巡視員宋立洪表示。
作為一項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助力改善共建國家民生。據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副總經理李法勝介紹,坦贊鐵路建設期間,他們除了建立工業園區,還建立了培養本地人才的“魯班工坊”。
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司欣波也表示:“我們不單單要做大的戰略性項目、標志性工程,還注重‘小而美’‘惠民生’項目的建設。迄今為止已經建立超過30個這樣的項目,讓所在國的人民有幸福感、獲得感。”
多方合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袁達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各方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共同把“一帶一路”打造成機遇之路、繁榮之路、幸福之路。
資金融通是助力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王鵬介紹,國家開發銀行已在使用共建國家當地幣融資、開設境外人民幣融資窗口等工作上取得成果。
談及未來具體工作,王鵬表示:“一方面致力于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同機制建設,尤其是推進規則標準的兼容與互認。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機制、風險防控內外協同機制、海外利益保護機制等工作,持續完善風險評估與防控體系。”
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僑界力量也發揮重要作用。據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連小敏介紹,目前有4000多萬華人華僑生活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搭建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人脈網絡,是推進民間交往以及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