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新產業指應用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而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經濟活動;新業態指順應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依托技術創新和應用,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新商業模式指為實現用戶價值和企業持續盈利目標,對企業經營的各種內外要素進行整合和重組,形成高效并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商業運行模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記者表示,多年來,我國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總體快于經濟增速,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不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消費升級、擴大有效投資空間,還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競爭格局,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記者表示,當前“三新”經濟發展良好,形成三大新態勢。一是增速領先和結構升級,增速高于GDP增速2.5個百分點。二是領域拓展和技術驅動。低空經濟、空天信息、算力網絡等未來產業加速布局,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顯著提升。三是區域協同,生態聚合。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通過“三新”聯盟形成創新集群,雄安新區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已覆蓋物流、城市管理等領域,體現“點—鏈—網”的協同效應。
劉向東表示,隨著我國生產要素供需條件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技術、知識、數據等新型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三新”經濟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展現出向新向優向綠、蓬勃向上發展的力量,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支撐。
談及筑牢“三新”經濟發展基石的舉措,田利輝建議,一是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需要深化。完善數據確權、定價、流通機制,釋放“數字紅利”。二是需要強化監管制度創新,建立跨區域協同監管體系,嚴控算法壟斷與數據濫用風險。三是要對接國際標準,將ESG披露、碳核算等納入“三新”評價體系,提升中國方案的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