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舞者”,激活員工內生動力
3月10,該廠舉行科長講精益知識培訓活動,機動、技術和環保等科室的“一把手”分別講解了設備、質量、能源三大模塊知識。在培訓課上,“一把手”與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精益理念。
“轉變觀念,推進項目,固化經驗,全身心的用‘精益’去工作。”在市場化運營的推進過程中,該廠每名職工都信心滿滿。
為營造氛圍,該廠抓關鍵,建設“三支隊伍”,為精益理念根植職工心中夯實了基礎。即通過領導帶頭轉觀念、提能力、講精益、做精益,充分發揮直線領導隊伍的推動力;通過內訓師坐下學、教中學、查中學、干中學,將內訓師培養成精益管理的傳播者、踐行者、領舞者;圍繞“五深化、五支撐”落地工作,選樹模范車間、班組、個人,建立標桿隊伍,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力。
就在不久前的周末,廠長劉元意連續兩天帶領精益研習室的成員,到現場走線,查找問題,診斷項目,在全廠形成了一支精益理論水平高、精益管理能力強的管理團隊,帶出了一支大力倡導精益文化、帶頭實踐精益理念的主力軍。
與此同時,該廠在去年23個廠級內訓師的基礎上,通過考試和試講等環節,選拔了16個“新學員”,確立了15個廠級和41個車間級精益改善項目,找準改進方向、制定趕超措施,使每個單位、每名職工、每個崗位都有精益項目,每項指標都有責任主體,通過每個局部指標的完成,確保止損扭虧目標的實現。
“現場會”,形成比學趕超氛圍
3月28日,該廠“運營轉型、精益管理”第一次工作共享現場會在原料辦公樓召開。從現場觀摩,到經驗介紹,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會上,作為會議組織者的運營轉型辦公室負責人李穎和大家認真聆聽了供混一車間主任呂海濱的精益“微故事”。
“精益項目必須在現場診斷,沒有現場驗證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呂海濱說。他心里清楚,如果混勻料供不應求,那么噸鐵成本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的目標就會成為空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年該廠對“運營轉型、精益管理”攻關團隊提出了高質量、高要求和高標準。廠里打破“閉門造車”式的固定培訓制度,負責人要帶著問題去診斷,深入現場“刨根問底”,然后用自己的感受、親身經歷的故事去給大家講“精益”。
“現場會”凸顯“大效益”。啥時候有問題就啥時候診斷,哪里績效好就到哪里開。
現場跟著問題走,問題解決的速度快了,績效也就凸顯出來了。眼下,面對鋼鐵市場的利好形勢,公司對增加鐵水產量提出了迫切要求。為了確保高爐能吃上足夠的“糧草”,呂海濱告訴記者,供混一車間加大對精益管理的工具、意識和方法的實施力度,從去年9月份就成立“提質提產”攻關小組,積極對混勻料價值流圖和準時化生產系統進行固化,通過采取“一檢一備一用”的生產模式,繪就出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精益藍圖,使混勻料庫存同比提升9%左右。
“精益課”,拓展精益挖潛空間
“太精彩了,還沒有聽夠,就講完了。”
“質量好了,消耗少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再給我講一遍吧。”
這是近日高爐一車間負責人湯登軍在“主任+內訓師”互動講精益課時,廠里內訓師對他的評價。“精益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貼近實際越好,現在都是以績效論英雄,指標完成不好,說啥也沒用,再說現在推行內部市場化,我們始終要以‘客戶’為中心,把本職工作干好,才能實現‘雙贏’”。湯登軍指著價值流圖和能耗橋說。
以“噸鐵成本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為目標,年初該廠積極制定了《“主任+內訓師”互動講精益》管理制度,圍繞質量提升、能耗降低、工序降本、精益生產、精準操作等各項KPI指標,劃分出了5個關鍵項目和7個專業推進項目,并將內訓師和車間主任一塊定員在“精益”班組里,同時給每個人安排了課程表,展開立項攻關。
哪里效果好,哪里績效好,哪里課程與我有關,大家可以根據工作情況,帶著“問題”去聽。秦書財是今年剛選撥上的內訓師,聽了湯登軍的精益課后,在破解“固體燃耗和余熱發電量”這一“蹺蹺板”問題攻關中,通過對降低固體燃耗和提升余熱發電量分別立項攻關,然后系統優化,形成合力達到兩指標同步優化的目的。一季度,燒結余熱發電量同比提升28.6%,燒結固體燃耗保持在53kg/t之內,打破了過去一度認為不能同時發力的“蹺蹺板”效應。
“把精益問題攻關變成制度和一種經常性的活動,不僅增強了攻關的針對性,也讓管理人員從辦公室沉到了生產一線,保證了問題解決的速度和質量。”廠長劉元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