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旺盛,生產線不停歇。“真希望能像現在這樣一直忙碌下去。”回想起一年之前虧損連連、不得不停產的絕望之感,老工人們有著最樸實的心愿。從全面停產到訂單不斷,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馬鋼共昌聯合軋輥在去產能大潮中找尋出路,通過兼并重組、結構調整實現涅槃重生,成為馬鞍山市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一個成功范例。
政府搭橋,“僵尸企業”煥發新生機
2007年,馬鋼與世界最大的鍛造硬化鋼企業——美國聯合電鋼公司簽下合約,成立馬鋼聯合電鋼軋輥合資企業。此時,軋輥市場供不應求,意欲大展拳腳的馬鋼未曾想到,“壞運氣”來得這樣快。
2010年,設備剛剛上線準備投產,鋼鐵價格卻遭遇斷崖式下跌,軋輥市場需求持續疲軟、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新生的馬鋼聯合電鋼軋輥日子一下子就不好過了。接下來的幾年,企業更是連續虧損,接不到訂單,陷入了停產的困境。
究竟是在掙扎中死去,還是在絕境中重生?2015年,隨著國家去產能、產業結構調整、深化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馬鋼聯合電鋼軋輥看到了一線生機,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股權轉讓、資產重組找個好“婆家”,實現轉型升級。而這恰好與馬鞍山市積極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實現戰略轉型、產業升級的戰略舉措不謀而合。
馬鞍山市有關部門迅速行動,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進行改革,并和企業一起全面摸排、周密考察,最終將“聯姻”目標鎖向了國內實力強勁的軋輥民營企業——江蘇共昌軋輥有限公司。企業所在的雨山區也集中力量組織調研團,前往江蘇宜興“上門求服務”,以全力支持雙方企業深層合作的堅定態度給共昌軋輥留下深刻印象。“大膽引進不同資本、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不斷集聚發展優勢,也是共昌軋輥堅持走的路。”江蘇共昌軋輥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順才表示,是馬鞍山的區位優勢和高質量服務,以及馬鋼的齊全設備和先進技術讓他動了心。
2016年7月20日,馬鋼聯合電鋼軋輥與共昌軋輥“聯姻”成功,一個嶄新的馬鋼共昌聯合軋輥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美元,總投資達4500萬美元,重組后股權比例調整為馬鋼34%、聯合電鋼33%、江蘇共昌33%,呈現出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境外資本交叉持股、混合經濟所有制的新局面。
多元碰撞,“優勢嫁接”激發新動力
重組還需經歷一個艱苦的磨合過程。對于馬鋼共昌聯合軋輥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芳敏來說,每次董事會都是公司的一次“蛻變”。“國企、民企、外企三方不同的管理機制和文化理念在董事會上激烈碰撞,各類問題和矛盾都匯聚到一起等待溝通解決,所有方案都要一個個捋,賬也要一筆筆算。”
但磨合也蘊藏著生機。在重組后的馬鋼共昌聯合軋輥有限公司中,馬鋼集團作為最大股東,委派董事長,通過董事會參與合資公司經營決策;共昌軋輥委派總經理,負責全面生產經營管理;美電鋼則給予技術及海外市場支持。股權結構的優化調整,不僅盤活了不良資產,降低了風險,更建立了戰略協同尋求收益,有效緩解公司資金壓力,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馬鋼有規范的模式,共昌有靈活的機制和穩固的市場基礎,美聯鋼則擁有先進的技術實力,三方強強聯合,優勢嫁接,最終形成了公司現有的國有規范化管理、民營市場化運營、海外技術共享支撐的全新生產運營模式。”吳芳敏表示,治理結構的調整與改善,也從根本上增強了企業運營效率,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品牌提升,“打開市場”銷量加速跑
“一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們資產重組的這步棋走對了!”吳芳敏表示,重組帶來了多贏的局面。三方資源整合,大大提高了軋輥產品市場占有率,訂單接踵而來,不僅實現了國內全覆蓋,業務版圖更是拓展到了韓國、印度等海外市場,企業發展步入正軌。
而對于馬鋼來說,該項目盤活了馬鋼存量資源,幫助馬鋼降本減損,優化了馬鋼產品結構,也進一步增強了馬鋼產品競爭力,提升了馬鋼產品市場份額;對馬鞍山市來說,推進國企改革、兼并重組不僅是精準幫扶馬鋼的工作要求,更是調整馬鞍山市產業結構、盤活閑置資源、增添外在動力的需求。
公司效益的提升也讓工人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目前,為了盡快完成訂單任務,我們實行三班倒,還于年初招了一部分人,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擔心下崗了。”公司老職工王師傅笑著說。
“技術創新是高質高產穩產的基礎,也是節能降耗、減少成本的基礎。”吳芳敏說,目前,馬鋼共昌聯合軋輥將專攻支撐輥,加強技術研發,加快品牌提升,確保企業做大做精、發展有后勁。據介紹,2017年,該企業預計可實現年產1萬噸軋輥的生產規模,產值可達3億元,稅收1200萬元,并盈利50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