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港口庫存不斷增加,壓港嚴重,一方面下游鋼鐵價格下跌,成交低迷。但與此同時,鐵礦石價格卻在不斷上行。
近日,網絡上流傳的《一位鋼鐵行業的普通從業者致領導的信》質疑,有境外資本通過操縱普氏MOC(Market-On-Close,普氏收市價機制)現貨平臺,利用平臺規則漏洞,不斷抬升普氏指數價格,從而達到操縱普氏指數的目的。
“從具體內容來看,有幾分可信度,應該是圈內人士舉報。”一位鋼鐵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這一事件的背后,則是鐵礦石定價權的“受制于人”。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鐵礦石最大的需求國,但由于國外四大礦山占據著強勢地位,使得中國一直沒有鐵礦石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國外資本的“游戲規則”。
價格走勢異常
“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走勢異常,鋼價在快速下降,鐵礦石的港口庫存快速上升,而進口礦指數反而快速上升,進口礦價格在快速上漲。”1月13日,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8年理事(擴大)會議上,中鋼協2017年度輪值會長靳偉如是說。
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個交易周,國內現貨鋼價綜合指數下跌了1.88%,主流規格螺紋鋼均價也下跌157元。但與此同時,鐵礦石價格則持續上行,2017年12月末,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較上月末上升了9.94點,其中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較上月末上升9.55點。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有分析師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春節前夕鋼廠集中備貨補庫存,采購量加大,造成市場短期需求增加所致。但前述鋼鐵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春節因素雖然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春節每年都有,也不是每年都對鐵礦石價格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春節因素能否造成鐵礦石與鋼材的走勢偏差如此之大,值得懷疑。
另外一種觀點則把原因歸結為資本炒作。近日,鋼鐵業內流傳的《一位鋼鐵行業的普通從業者致領導的信》中質疑,有境外資本利用普氏MOC現貨平臺規則漏洞,其操作手法,就是通過不斷在普氏MOC平臺上買入裝期較近的鐵礦石PB粉,在無任何對手盤回應的情況下,連續買入,利用平臺規則漏洞,不斷抬高價格,從而達到操縱普氏指數的目的。
“一般期貨的算法是把成交量和成交價格結合在一起,算出加權平均價,這樣不容易被操縱。”一位期貨分析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而普氏指數的算法則是算數平均價,不考慮成交量,無論成交量是一船還是十船,都會出一個指數。這樣在行情不好、成交量少的時候就容易被鉆空子,一船報高價,整個指數就會被抬高。
同時,普氏指數是現貨市場的風向標,鐵礦石現貨價格大多是參照普氏指數計算的,普氏指數的上漲,也就連帶造成鐵礦石現貨價格的上漲。
定價權“受制于人”
鋼鐵業內人士認為,資本炒作抬高鐵礦石價格,使得鋼廠成本大幅度增加,影響了實體經濟。同時,有的鋼廠還在大連鐵礦石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這一塊也會受到損失。
不過,在前述期貨分析師看來,鋼廠對于鐵礦石的需求是剛需,無論價格高低都會吃進。同時,從2016年起鋼鐵價格大漲,一噸螺紋鋼的利潤都超過1000元了,鐵礦石價格短短一個月的波動,對其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關鍵還是定價機制出了問題。”他表示。
2010年以前,鐵礦石的定價方式主要是“協議價”,年初鋼廠會與四大國際鐵礦談一個“協議價”,然后一年中基本保持不變。但后來,由于鐵礦石價格和海運費用都出現劇烈波動,使得長協合同難以實際執行。
從2010年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與國內部分鋼廠達成鐵礦石短期合同定價協議,定價方式由年度定價逐漸向季度定價、月度定價和即期定價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力拓等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主要的參照標準是普氏指數,因此使得普氏指數成為了鋼鐵業內約定俗成的鐵礦石定價“標桿”。
公開信息顯示,普氏指數由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制定,它通過電話問詢等方式,向礦商、鋼廠及鋼鐵交易商采集數據,其估價的主要依據是當天最高的買方詢價和最低的賣方報價,而不管實際交易是否發生。
“這一規則存在漏洞,某些期貨交易商本身也做現貨,他們可能先在大連鐵礦石期貨市場上建立多單,然后通過在現貨市場報高詢價的方式,把普氏指數抬高,帶動大連鐵礦石期貨價格上漲,從而獲利。”前述期貨分析師表示。
既然這套定價機制存在漏洞,為什么還會被大家所接受,成為業內通用的“標桿”?主要是由于鐵礦石市場上,國外四大礦山占據主導地位,中國雖然是進口大國,但一直沒有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
“中鋼協曾今編制過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大連商品交易所也設立了鐵礦石期貨,新加坡還有鐵礦石掉期交易,但那些指數都用得比較少。”前述期貨分析師說。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粗鋼產量已經占據了全球鋼產量的一半,生鐵產量更是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全球鐵礦石的需求增長主要集中在中國。爭奪鐵礦石定價權,對中國鋼鐵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日,網絡上流傳的《一位鋼鐵行業的普通從業者致領導的信》質疑,有境外資本通過操縱普氏MOC(Market-On-Close,普氏收市價機制)現貨平臺,利用平臺規則漏洞,不斷抬升普氏指數價格,從而達到操縱普氏指數的目的。
“從具體內容來看,有幾分可信度,應該是圈內人士舉報。”一位鋼鐵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這一事件的背后,則是鐵礦石定價權的“受制于人”。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鐵礦石最大的需求國,但由于國外四大礦山占據著強勢地位,使得中國一直沒有鐵礦石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國外資本的“游戲規則”。
價格走勢異常
“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走勢異常,鋼價在快速下降,鐵礦石的港口庫存快速上升,而進口礦指數反而快速上升,進口礦價格在快速上漲。”1月13日,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8年理事(擴大)會議上,中鋼協2017年度輪值會長靳偉如是說。
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個交易周,國內現貨鋼價綜合指數下跌了1.88%,主流規格螺紋鋼均價也下跌157元。但與此同時,鐵礦石價格則持續上行,2017年12月末,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較上月末上升了9.94點,其中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較上月末上升9.55點。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有分析師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春節前夕鋼廠集中備貨補庫存,采購量加大,造成市場短期需求增加所致。但前述鋼鐵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春節因素雖然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春節每年都有,也不是每年都對鐵礦石價格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春節因素能否造成鐵礦石與鋼材的走勢偏差如此之大,值得懷疑。
另外一種觀點則把原因歸結為資本炒作。近日,鋼鐵業內流傳的《一位鋼鐵行業的普通從業者致領導的信》中質疑,有境外資本利用普氏MOC現貨平臺規則漏洞,其操作手法,就是通過不斷在普氏MOC平臺上買入裝期較近的鐵礦石PB粉,在無任何對手盤回應的情況下,連續買入,利用平臺規則漏洞,不斷抬高價格,從而達到操縱普氏指數的目的。
“一般期貨的算法是把成交量和成交價格結合在一起,算出加權平均價,這樣不容易被操縱。”一位期貨分析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而普氏指數的算法則是算數平均價,不考慮成交量,無論成交量是一船還是十船,都會出一個指數。這樣在行情不好、成交量少的時候就容易被鉆空子,一船報高價,整個指數就會被抬高。
同時,普氏指數是現貨市場的風向標,鐵礦石現貨價格大多是參照普氏指數計算的,普氏指數的上漲,也就連帶造成鐵礦石現貨價格的上漲。
定價權“受制于人”
鋼鐵業內人士認為,資本炒作抬高鐵礦石價格,使得鋼廠成本大幅度增加,影響了實體經濟。同時,有的鋼廠還在大連鐵礦石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這一塊也會受到損失。
不過,在前述期貨分析師看來,鋼廠對于鐵礦石的需求是剛需,無論價格高低都會吃進。同時,從2016年起鋼鐵價格大漲,一噸螺紋鋼的利潤都超過1000元了,鐵礦石價格短短一個月的波動,對其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關鍵還是定價機制出了問題。”他表示。
2010年以前,鐵礦石的定價方式主要是“協議價”,年初鋼廠會與四大國際鐵礦談一個“協議價”,然后一年中基本保持不變。但后來,由于鐵礦石價格和海運費用都出現劇烈波動,使得長協合同難以實際執行。
從2010年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與國內部分鋼廠達成鐵礦石短期合同定價協議,定價方式由年度定價逐漸向季度定價、月度定價和即期定價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力拓等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主要的參照標準是普氏指數,因此使得普氏指數成為了鋼鐵業內約定俗成的鐵礦石定價“標桿”。
公開信息顯示,普氏指數由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制定,它通過電話問詢等方式,向礦商、鋼廠及鋼鐵交易商采集數據,其估價的主要依據是當天最高的買方詢價和最低的賣方報價,而不管實際交易是否發生。
“這一規則存在漏洞,某些期貨交易商本身也做現貨,他們可能先在大連鐵礦石期貨市場上建立多單,然后通過在現貨市場報高詢價的方式,把普氏指數抬高,帶動大連鐵礦石期貨價格上漲,從而獲利。”前述期貨分析師表示。
既然這套定價機制存在漏洞,為什么還會被大家所接受,成為業內通用的“標桿”?主要是由于鐵礦石市場上,國外四大礦山占據主導地位,中國雖然是進口大國,但一直沒有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
“中鋼協曾今編制過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大連商品交易所也設立了鐵礦石期貨,新加坡還有鐵礦石掉期交易,但那些指數都用得比較少。”前述期貨分析師說。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粗鋼產量已經占據了全球鋼產量的一半,生鐵產量更是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全球鐵礦石的需求增長主要集中在中國。爭奪鐵礦石定價權,對中國鋼鐵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