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目標管控
“降本增效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成本是制約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降本增效,前提是降成本。如何降?軋鋼廠要推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可行措施。”方大九鋼軋鋼廠廠長劉君暉在年初降本增效會議上擲地有聲強調,會上該廠提出了“推進精細化,全面降成本”的工作思路,即以精細化管理為基礎,實行全員、全方位降成本目標管理。
這天,在高線車間PF鏈作業區,該公司技術狀元、東區鉗工班班長李葉軍帶著幾名員工正在安裝自行制作出的一種小型潤滑油氣化噴霧器和覆蓋式信號傳感器。這兩項小改造可以徹底解決PF鏈潤滑不到位和信號不暢通的“毛病”,有效降低了配件消耗,提升了生產效率。李葉軍介紹說,“這就是精細化管理降成本的結果。說實話,精細化管理一直在推,但是今年抓得更實、更細、更精。成本目標完成績效與班組員工的收入掛鉤,我們都感覺到了無形的壓力。但是壓力轉化為動力后,激發出了班組員工蓬勃的創新熱情。”
在該廠東區電工班的墻上,有一張員工績效管理表。班組人員完成掛靠指標及績效每月張榜公布,開展賽馬,其中成本指標就是其中一項主要內容。每個員工的績效直接與收入掛鉤。該班員工說這張績效表就像一根“鞭子”,它鞭策著每個員工精打細算,不要說設備維護、備件使用方面的節約,哪怕是一張紙、一滴油,那都是要“摳”著用。
在精細化成本目標管理的激勵下,班組員工成本意識大大提升,紛紛立足本職工作崗位想辦法、出點子,方方面面降成本、點點滴滴創效益,其中中板車間噴碼工,采用不銹鋼注射器重復利用鋼板噴碼清潔盒,每次可節省成本300元左右。據統計,2020年,該廠員工圍繞降成本提效益,提出修舊利廢、堵塞 “跑冒滴漏”、節能減排、小改小革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議1985項,實施小改小革555項,修復備件價值超2億元,超計劃目標7000余萬元。
組合拳降本增效
在推行精細化目標管控過程中,方大九鋼軋鋼廠從生產組織、技術進步、設備管理等方面打出一套組合拳,推動降本增效持續深入、成效凸顯。
該廠堅持效益最大化原則組織生產,提升排產預判能力,根據品規多樣復雜和五條線產能實際情況,科學、精準微調計劃,最大限度實現高產創效、品規創效。2020年,該廠根據板材和棒線市場效益的變化,實時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生產調配,不僅實現了高產創效和品規創效目標,并且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安排好各產線的檢修,維護好設備,做好隨時應戰準備。
技術進步也是該廠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該廠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依靠技術升級降成本。2020年該廠將中板加熱爐升級改造為智能燃燒系統,2020年12月份中板煤氣消耗數據顯示,當月煤氣消耗與2019年平均比降低13.24立方米/噸、同比降低27.52立方米/噸,節能效果明顯。據統計,該廠2020年共計完成棒材Ф16mm規格四切分、Ф14mm規格五切分生產工藝開發;高建鋼和橋梁鋼等新品種開發;推廣Ф7.0mm打包線生產及應用;推廣應用高速鋼材質軋輥工藝技術等,為該廠降本增效、提升產能和強化質量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而在設備基礎管控方面,該廠牢固深化預防性管理理念,以制度管理為前提,健全完善設備管理制度,提高可操作性;實行設備檢修計劃與設備定修定檢相結合,提升設備管理效率;以全面推行“操檢合一”為抓手,實行設備承包制,嚴實設備管理責任;以排查、整改設備隱患為重點,保障設備安全順行。在實行設備管理責任制的過程中,該廠獎罰分明,有效提高了員工工作積極性,提升了設備承包人員的責任心。據統計,2020年,該廠修訂(新增)設備管理制度31篇;評審、完善設備三大規程2次;完成各類設備隱患整改達4991項,實現重大設備故障發生率為零,設備的安全穩定順行,為降本增效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精細化管理就是向管理要效益的有效途徑。每個環節都要盯緊、盯實、盯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精細化管理一刻不能放松。”軋鋼廠常務副廠長楊凌峰表示。本著從嚴管理的原則,企業堅持“前有金山,后有老虎”,對績效不佳的人員實行嚴厲追責,2020年該廠棒材車間因有3個月未完成降本增效任務目標,該車間主任被淘汰免職。該車間主任內疚地表示:“工作沒做好,成本目標沒完成,被賽馬淘汰,心服口服。”
“降本增效永無止境!”這是該廠領導班組高度一致的認識。如今,軋鋼廠降本增效工作還在不斷向縱深推進,物料消耗怎么降?水電氣3大能耗如何進一步挖潛降耗?成本指標如何進一步細化落實到班組及員工頭上?……這一系列的問題是軋鋼廠在成本分析會上不斷縱深研究、探討的話題。
3月23日,在優鋼線精整區,一根根紅彤彤的優鋼棒材躍上冷床,行至冷床尾端時,需要切頭的棒材會被一只“地鼠”迅捷頂出冷床床面,完成挑鋼操作,這是員工自行設計、制造完成的一臺自動挑鋼系統,既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設備的本質安全,也提高了生產效率,正是企業員工深入精細化管理降本增效的成功典型。
“思路一開天地闊!說實話,精細化管理就是降本增效的秘訣,我們嘗到了精細化管理的甜頭,也將堅持不懈地走到底!”3月23日,劉君暉看著紅通通轟鳴向前“奔跑”的板材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