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鋼邯鋼公司各單位搶抓市場利好窗口期,按照公司“1138”工作思路,思想破冰、眼睛向內,用系統思維破解生產瓶頸,千方百計改善指標,持之以恒提產增效, 大力鞏固當前穩定高效生產局面,確保公司生產經營再上新臺階。
全面對標提產降耗
“炭包具備出鐵條件。”“溜槽具備出鐵條件。”……4月7日,煉鐵部7號高爐爐臺鐵口前,爐前工馬帥、李圣瑞等按照標準確認出鐵開口的每一個步驟。
隨著丙班作業長李建武一聲令下,在開口機的轟鳴聲,紅彤彤的鐵水從鐵口噴涌而出,映紅了爐臺和每一個人的臉龐,紅紅的火光仿佛在預示著3月份創水平后,4月份必將再取佳績。
高爐主控室內,正前方大屏幕上顯示著緊張有序的生產場景,當班職工緊盯面前的電腦屏幕,一絲不茍地操作。車間主任李迎利調看著電腦上的各項數據,不時低下頭在本上做著記錄:風量每分鐘4150立方米,頂壓186千帕,煤氣利用45.26%,硅含量0.34%,熱風溫度1150攝氏度……
該部在保證高爐穩定順行的基礎上,思想再破冰,對標漣鋼、普陽等生產經營先進企業,從操作理念、成本管控、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對標,推行“大風量、小面積、高動能、高煤氣利用、低硅高熱”的操作理念,
記錄完數據后,李迎利來到會議室,與車間技術人員一起討論如何進一步抓住市場形勢持續向好的窗口期,加大馬路進一步提升產量、改善指標。
“3月份咱們積極使用風氧,優化布料制度,調整出鐵參數,產量創了水平。”李迎利首先說道:“4月份,要繼續優化上部料制,保證水溫差達到2.5—3.0攝氏度,煤氣利用率達到46%以上。”
負責管理設備的車間副主任王輝民不假思索地說道:“要強化標準化操作和責任落實,組織各崗位排查崗位設備隱患,防范各類事故,全力保障高爐全風全氧作業。”
技術人員樊澤安剛從料場延伸管理歸來,補充說:“要關注燒結礦成分變化和焦炭品種變化,做到原燃料變化可知,為爐內爐溫、堿度調整提供依據。”
大家結合自己負責的工作,你一言我一語,你一招我一招,匯總成實用又管用的一項項提產降耗措施。
出完鐵后,李建武來到“產量破冰,奪旗爭星”競賽榜展牌前,摘下已經發黑的勞保手套,指著產量、指標數據,滿意地對馬帥說:“這個月咱班再當第一名,讓流動紅旗變成咱們的固定紅旗。”
攻關瓶頸穩產增效
“嗯,有幾道劃印,不過還好,都是平滑的,不影響生產。”4月5日上午11時左右,連鑄連軋廠軋鋼車間二檔技術主管伊曉亮蹲在F3軋機機架前導臺的內側,仔細檢查著軋機導板耐磨板的表面情況,待確認導板并無大礙后才安心地舒了口氣。
據伊曉亮介紹,“檢查軋機導板”是當前他們在換輥停軋時間里要做的“規定動作”。“導板直接影響板帶對中,對中不良嚴重時會造成穿帶跑偏堆鋼,還會增加操作調整難度,難以保障帶鋼板形質量。特別是較薄規格,更容易發生甩尾等問題,不利于生產順行與計劃兌現。
連鑄連軋廠緊抓市場利好窗口期,下大力氣推進高效化生產再提升。為保證生產順行,向“高產高質”要得更大效益,該廠積極組織技術人員開展產線課題攻關創效競賽,各科室、車間共56名技術人員組建“提升軋制穩定性”、“提高連鑄拉速”、“減少正常澆次間隔平均時間”等13個攻關團隊,火力十足,誓以技術東風破高效生產瓶頸。
由軋鋼技術過硬的伊曉亮任組長的“改善板帶對中,提升軋制穩定性”便是攻關課題之一。攻關組成員、二檔技術主管田利鋒創新性地在原有導板附加值基礎上,向PLC程序里添加“負附加值模塊”,實現了導板值再次優化。“以現場觀察與PDA數據分析為參照,以帶鋼軋制時有限制但不兩側加持為準則,收窄導板帶頭、帶身、帶尾附加值參數,使帶鋼軋制時對中始終受控,通過順暢、平穩。尤其在薄規格的順利生產過程中,效果十分明顯。”一提到這個創新舉措,田利鋒便會侃侃而談。據悉,3月份,該廠厚度小于3.03毫米薄規格產量有12.1萬噸,同比增加5.61%。
在連鑄連軋CSP產線的技術創新上,“連鑄”和“軋鋼”這兩個“輪子”一起轉,才能走得穩、行得遠。
“產量多自然效益就高。”連鑄車間主任王鵬一挑“提高連鑄拉速”專項攻關隊隊長重擔,并一語中的:“要提產量還得先提拉速!”
拉速提上去了,相對應的材料使用性能必須要跟得上。為了滿足更高拉速下傳熱要求,此攻關團隊深入研究改善保護渣性能,提高整體熱流;優化冷卻制度,制定出各工藝條件下的目標鑄速指導表;同時要求主控注重加強上下工序溝通,確保鋼水質量,減少工序節奏降鑄速時間。
一系列得力措施下,效果突顯而出。一季度CSP連鑄機每分鐘平均拉速較去年提高0.1米,比去年同期增產1.45萬噸。“按照這樣的節奏走下去,一年能多出一個月的產量!”從副廠長劉建飛口中得知,這看似不起眼的0.1米當真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