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化聯盟提價焦化企業“底氣”不足
據特約記者了解,被焦炭業內人士稱為“歐佩克”組織的山西焦化企業聯盟于上周二在青島召開了一次提價會議,主要內容是號召會員焦化企業提高焦炭價格50元/噸,并根據情況設定最低價。多數焦化企業負責人坦言,在整個焦化行業虧損面高達40%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企業能依靠副產品勉強維持運營,而通過限產保價舉措來提振焦價的邊際效應正在趨弱,行業內部的保價行為似乎并不被太多人士看好。
鋼企業績回暖源于賬面假象
隨著國內上市鋼企年報披露接近尾聲,特約記者發現在28家上市鋼企中有19家企業實現了凈利潤增長,虧損企業只有3家。其中被譽為“虧損王”的鞍鋼股份在2013年凈利潤達到7.7億元,同比增長119.13%,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從表面看,焦炭下游鋼鐵行業正在復蘇,企業效益大幅改善,利潤增長有助于鋼廠加大對焦炭的采購力度,山西焦化企業聯盟號召會員單位提高焦炭價格似乎合情合理,且恰到好處。但若仔細分析就不難看出,此時此刻焦化企業提價并不會得到下游鋼企的認可。因為2013年國內大量鋼企扭虧為盈的根本原因在于通過“財技”調出利潤,而非主營業務改善而增加盈利。
據統計,去年在全國59家大中型鋼企中,有39家鋼企不同程度地延長了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來實現當年企業的“盈利”。這種被稱之為賬面盈利的假象被許多“外行人”解讀為鋼市正在回暖,焦企提價恰逢其時。以鞍鋼股份為例,其2013年扭虧為盈的主因在于其調整了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自2013年起,公司將房屋、建筑物折舊年限從30年延長至40年,機械設備、傳導設備從15年延長到19年,將動力設備從10年延長到12年,由此直接減少公司2013年固定資產折舊額人民幣12億元,分別增加股東權益及凈利潤人民幣9億元。上市鋼企調節利潤除了采用資產折舊年限和甩賣資產等手段外,還依靠地方政府資金補助。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13年28家上市鋼企共獲得19.9億元的政府補助,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鋼企在去年的財報中實現了“脫貧脫困”的假象。
焦化企業提價終將成為一紙空談
依靠“財技”雖不失為一種“瞞天過海”的手段,讓短期內企業業績得到改善,向市場和投資者釋放鋼市回暖的“迷霧彈”,但這種手段終歸有黔驢技窮的一天。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入還債高峰期,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將越發顯著。妄圖借助“畫餅充饑”式的“財技”和地方政府這尊“泥菩薩”來擺脫行業困境,到頭來只能自欺欺人,焦化企業提價也終將成為一紙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