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寶鋼股份湛江鋼鐵熱軋運輸鏈鋼卷駁運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5月份達到98.07%,創歷史新高。
打造最簡單、最高效、最智慧的自動運輸鏈是熱軋廠深入開展“戰危機、創一流”專項任務的有力行動。在三高爐系統工程建設階段,熱軋廠軋鋼黨支部從屬地責任出發,帶領項目團隊以25天的調試攻關實現了熱軋兩線與冷軋工序四個原料庫的運輸鏈全面貫通,完成原計劃耗時3個月的調試目標,“熱冷專線”正式通車了。
但在投運初期,兩線運輸鏈綜合駁運率只有60%,剩下的冷軋向鋼卷需要框架車轉運至下工序的原料庫。“專線”通車了,如何讓所有的鋼卷都享受“紅利”,坐上運輸鏈的“直達車”成了困擾大家的難題。
“心有所系,則力有所使,必干有所成”,軋鋼黨支部迅速成立了“運輸鏈保八奔九,追求極致”攻關團隊,由黨支部書記趙毅帶頭掛帥、黨員揭榜定標賦能,向更高的駁運率,更低的物流成本,更快的周轉效率發起挑戰!
團隊成員韓璽柱發現,鋼卷在運輸鏈中轉盤、橫移平臺、提升機等關鍵設備前易發生“堵車”,這些設備的運行速度遠低于軋制速度。為此,攻關團隊充分論證,對全線8個轉盤、4個橫移平臺、10個提升機提速70%以上,并與冷軋分享經驗,讓送料端和收料端效率同步提升。
此外,團隊探索運輸路線的多樣性,以窮舉的方式驗證不同物流環境下最優的運輸路線,通過2號轉盤180度旋轉改造和切邊跨運輸鏈“逆向返送”等功能的開發,運輸鏈由原先單一的運卷路徑逐步拓展出16種運卷路徑,實現了冷軋向鋼卷的百分百可送和雙向并行運輸,真正做到“條條大路通冷軋”。
由于產線位置分布,2250熱軋供1550冷軋的物料需要自北向南運輸,1780熱軋供2030冷軋、1750冷軋的物料需要由南向北運輸,當兩者同時運輸時,有一方需要“逆行”,“逆行”鋼卷需要在熱軋庫內下線,等待合適機會再上線運輸。在連續生產中,“下線卷該什么時候上線,一次該上線多少卷?”,成為困擾攻關團隊的又一個難題。
“在辦公室看到的全是問題,在現場看到的全是辦法”趙毅帶領團隊成員深入現場調研,發現部分運輸鏈操作人員既會靈活地利用主軋線換輥時間組織鋼卷集中式上線,批量通行,還會利用軋制計劃切換的間隙組織鋼卷見縫插針式上線,“跟車”通行。然而,鋼卷再上線的運輸效率與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息息相關,不同班次間存在較大差異。
受到啟發后,攻關團隊攜手寶信軟件自主開發了“北上沖關”和“南下循環”兩大智慧模型。一是通過對165個鋼種、134種軋制規格和2.3萬條軋制數據進行軋制節奏、換輥條件分析,開發出基于匹配軋制節奏和換輥間隙的沖關機會預分析模型,依據實時軋制計劃和運輸鏈監控對在線的5種沖關機會點和可沖關量實現提前6小時精準預判;二是設計出基于軋制命令信息的南下小循環引擎,依據16條自定義規則和配置參數,實現雙通道運輸及回流空托盤。
智慧模型投用后,讓原來以人工調整為主的運輸鏈作業在運行效率上取得了突破式提升,日均沖關量提升6倍以上,北上運輸路徑的綜合駁運率達到90%以上,月均減少框架車運輸近4萬噸。
在智慧模型的支撐下,運輸鏈駁運率已穩定在95%以上,但追求100%駁運率極致目標需要團隊成員進一步拓寬認知,突破自我。在傳統模式中,熱軋運輸鏈會與對應的主軋線同步停機檢修,在另一條主軋線持續生產冷軋向鋼卷時,鋼卷會因為“修路”的原因批量下線。
面對界面矛盾,攻關團隊轉變觀念,謀之以先,求之以是,將運輸鏈檢修時間化整為零,全線分成18個獨立區域,任意一個區域檢修時不影響其他區域自動運行。同時,攻關團隊從源頭出發,積極探索煉鋼澆注計劃與停機機會點、時間點的關系,通過建模的方式自動輸出,探索生產設備一體化,熱軋、冷軋運輸鏈檢修一體化方式,為追求運輸鏈駁運率極致目標進一步夯實基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運輸鏈駁運率提升,是熱軋人踐行“兩型”員工孜孜不倦的努力體現,也是熱軋人追求全面進步、打造智慧熱軋的堅實行動。
寶鋼股份湛江鋼鐵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不斷引向深入,堅持以學促干、以干踐行,在錘煉中練就過硬本領,在創新中尋求不斷突破,扭轉熱軋精整“鋼卷搬運工”的固有形象,真正成為智慧標桿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