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高爐入爐氧氣量的調控就如同車輛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曲線起伏不定,難以捉摸。然而,最近經過首鋼通鋼公司煉鐵事業部的不懈探索和精準調控,僅用3天時間,氧氣量便如直線般穩定,為提高高爐冶煉強度、提產降耗創造了條件。
首鋼通鋼公司煉鐵事業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他們背后又付出了怎樣的努力?近日,筆者來到該煉鐵事業部,探索高爐入爐氧氣量平穩調控的奧秘。
變思想:不講客觀尋找破解點
今年,首鋼通鋼公司確定了堅定不移走以鐵為綱、生產穩定之路。該公司煉鐵事業部按照公司部署,把確保高爐生產順穩作為首要任務,狠抓管理。
近期,該煉鐵事業部把入爐氧氣量波動作為重點攻關項目,成立攻關小組。通過源頭查找問題,他們發現能源事業部在通過制氧機組分別給煉鐵和煉鋼輸送氧氣過程中,受煉鋼生產周期對氧量需求變化影響,煉鐵工序氧氣供給會產生大幅度波動。
為了保持用氧量穩定并達到設定參數,該煉鐵事業部通過流量閥進行調節,但氧氣輸送速度慢且精確度不夠,導致入爐氧氣量曲線在設定值上下10%的范圍內波動,影響高爐穩定生產。
為此,該煉鐵事業部第一副部長王有良為破題指明方向:“外部條件客觀存在,我們要轉變思想,適應條件變化,內部挖潛,盯住氧氣調節,在操作上尋求突破口。”
該攻關小組找準“病灶點”,確定基本思路,從內部操作入手,解決氧氣輸送速度慢、調節精度不夠兩個問題。
換思路:轉向調節迎來新轉機
為解決入爐氧氣量波動問題,該攻關小組成員設備管理室主任師林海林、2號高爐爐長劉文明、儀表班班長劉慶洋收集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經過多次調節流量閥,他們發現,大范圍調節流量閥時精度不夠,無法快速達到設定范圍。
2號高爐爐長劉文明說:“當時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換設備,但換一個設備要十多萬塊錢,在公司全力降本的關鍵時刻,必須節省每一分錢,我們攻關小組開啟討論模式,想辦法不換設備也能達到目的。”
不換設備就換思路。該攻關小組多次進行現場調研、上網查資料、與對標單位聯系、與廠家溝通,經過多次探討,攻關小組決定不能用老思想,哪塊不好就調哪塊,要打破慣性思維,不僅考慮傳統的流量控制方法,還探索其他可能的控制參數。
經過多次觀察,該攻關小組發現:流量閥動作時,壓力波動小,氧氣流量增大時,正常情況下壓力值也會隨之變化。攻關小組探討,能否從壓力閥入手,轉變調節思路?
思路的轉變,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隨著壓力閥的調節,氧量迅速達到設定值附近,速度問題得到了解決,但精度不夠依然是一個難題。
轉作風:敢想敢干帶來好結果
硬件改變不了,只能從軟件上下功夫。為進一步提高氧氣量控制的精度和穩定性,該攻關小組決定在程序控制中完善PID調節功能。PID調節是一種成熟的自動控制技術,能夠根據系統的實際反饋值與設定值之間的偏差,自動調整流量調節閥開度,使系統輸出更加接近設定值。但難點在于完成新增程序的參數設定,需要不斷調整參數,反復試驗。而高爐生產最怕的就是反復調整。
設備管理室主任師林海林說:“以前,要調整參數和修改控制程序都是等高爐定修時進行,以將風險降到最低。但高爐定修一個周期就要等3~4個月,等不得也慢不得,在生產時進行調節,我們壓力巨大。”
攻關小組心理上的負擔被領導看在眼里,也記在心上。高爐不調,生產不穩,必須給想干事的人吃定心丸。“大膽調,失敗了也不怕!要膽大心細認真干!”王有良的話讓該攻關小組堅定了生產調試的信心和勇氣。
該攻關小組成員放下心來,一點一點地調參數,調一次就觀察4~5個小時,同時不斷縮小參數區間。經過多次調整,氧氣量精度問題順利解決?,F在,調整氧氣量時,曲線不再“龍飛鳳舞”,基本保持一條直線,已經達到行業水平。
采訪小記:
此次氧量調節的成功,在于首鋼通鋼公司煉鐵事業部員工的思想轉變和作風轉變。當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往往成為解題的枷鎖,而主動轉變思路,從新的角度審視問題,則更容易發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過去,在面對問題時,由于擔心影響生產和增加風險,往往選擇在高爐定修時才進行調整,這種做法雖然穩健,但也可能錯過及時解決問題的機會。
現在,通鋼公司煉鐵事業部領導層給予了團隊更多的信任和支持,鼓勵大家打破慣性思維,要敢于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實時調節。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該攻關小組頂住壓力,能夠保持冷靜、精細操作,這種敢調整、敢實踐的精神,不僅提高了團隊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通鋼公司煉鐵事業部氧量調節的鮮活案例充分證明,只要敢想敢干,辦法總比困難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善累積,將一步步鑄就通鋼上坡求變、涅槃重生之路。通鋼公司煉鐵事業部這種大膽破局的思維,通過以點帶面不斷促進指標優化、生產順穩,為通鋼公司“蹦高”計劃實現和打贏第2季度經營生產翻身仗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