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天高云淡。十月,行走在安徽長江鋼鐵公司寬闊的廠區大道上,東邊的燒結、制氧機、煤氣柜,南邊的高爐、料場,北邊的軋鋼、煉鋼,西邊的燒結脫硫,毗鄰交錯,機器轟鳴,一派紅火景象。
安徽長江鋼鐵公司300萬噸鋼產能置換技改工程(簡稱長鋼工程),是安徽省重點建設工程,也是最近幾年來中冶華天總承包建設的最重要的冶金工程項目。自2009年11月28日,一期工程1號高爐開工建設,到2013年7月20日二期工程3號高爐出鐵,歷時近四個春秋,中冶華天為此工程投入30多個專業,上百人之多參與工程設計或項目管理。
在長鋼工程全面竣工之際,我們到訪現場,走近從一期工程干到二期工程的參建人員,分享他們的酸甜苦辣,欣賞他們的自豪風采。
李傳寶:“我代表的是中冶華天”
作為中冶華天長鋼工程總負責人,李傳寶親歷了每一個階段的艱難,見證了每一個工程的成功。“衡量一個工程成敗,就是你干了第一個工程后,業主第二個工程還來找你干,你才叫成功。在長鋼,中冶華天實現了這個目標。”
李傳寶說,盡管一期由于施工方原因延誤了進度,但我們的盡心管理和最終效果業主還是肯定的。所以,“如果對我們一期工程沒有業主的認可,那么二期工程大部分項目就不會獨家議標讓我們來做。”
長鋼工程是我公司有史以來承接的首個時間最長、全流程的總承包工程,其管理有何亮點?李傳寶總結道,一是與業主溝通協調非常成功,二是團隊統一管理非常有效。
與業主溝通好,大有益。一是互通現場情況,二是了解業主想法。李傳寶回憶說,那次聊到雙棒材工程,合同時間是2012年11月投產,具有豐富市場經驗的長鋼李董事長預計八、九月左右可能鋼材市場會有一波行情,提出能不能提前搶出一條生產線,即10月投產一條線,12月一條線。當時李傳寶他們已經很盡力了,再提前工期,不僅有風險,而且施工組織難度極大,但他們為了業主的利益,還是重新調整計劃,精心策劃,全力以赴,終于在9月8日搶出了北線,一周內達產,11月南線如愿投產。結果,真就趕上了鋼材漲價,業主因此獲利頗豐。
“業主的利益就是我們的目標。從公司的角度,從服務的角度,你真正為用戶考慮,與業主想在了一起,為他創造了價值,你的服務才能獲得認可。”
管好項目團隊,能戰斗。好的項目團隊應該是一個整體,統一對外形象。在工程現場,公司有幾個項目部,雖然各有分工,但不能分心,更不能分家。李傳寶認為,從工作協同、同事關系、團隊形象以及給業主的印象上,只能是對內是一家人,對外是一個華天。“實踐證明,長鋼工程項目部統一管理,團結一心,相互支持,給業主留下了華天人特別能戰斗的形象。”
干好長鋼工程,壓力巨大;但對李傳寶來說,身上的責任更大!干一期工程時,由于施工跟不上趟,他參加長鋼經理辦公會就像去開批斗會一樣,業主當面要他表態,到底哪一天能完工。“你說壓力大不大?以前我頭發全是黑的,一期工程干下來,頭發白了一小半。”到管理二期工程時,李傳寶角色意識更強了。他吸取一期工程教訓,采取每個工程由多家單位分頭來干,各施工單位只做它的強項,同時充分利用馬鋼資源,從根本上保證了施工進度,充分展現了中冶華天的項目管理水平。雙棒北線10個月投產、3號燒結9個月投產、4號料場6個多月……共同的努力向業主交上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三年多時間,李傳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都要在整個工地走上兩遍,發現問題,預見困難,解決矛盾,有時甚至通宵在現場。他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團隊,詮釋著華天人“敬業、忠誠”的企業形象。“既然,公司讓我當這個總負責人,我的言行就代表中冶華天。縱然再苦再難,我只有傾心盡力,沖鋒在前,不辱使命。”我們毫不懷疑,長鋼工程在他的人生履歷里必將占有重要的一頁,他在長鋼工程上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必將在公司的發展歷程里占有重要的一頁。
張立功:6個月“搶”出4號料場
站在長鋼工程4號料場料條旁,項目經理張立功是一臉的輕松。
要知道,由于4號料場受開工條件受限,開工進度整整拖后了5個月,業主卻咬定工期不放松,料場項目部人員壓力如山大。
為了搶進度,原定11個月的合同工期,被“無理由”的壓到6個多月。料場項目部人員群策群力,傾盡智慧,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施工網絡計劃連續修改了五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他們對強夯順序進行調整,對料場東、西兩側輪番進行強夯,搶出了寶貴的時間。
為了搶工期,中冶華天長鋼工程總負責李傳寶年三十帶著項目部人員到現場慰問打樁隊伍;為了鼓勵施工人員加班工作,施工經理趙建輝還拿出自己兩瓶好酒犒勞施工人員,用各種方法調動施工人員積極性。早上7點開始施工一直干到晚上十二點。春節期間,連干15天,硬是搶出了“關鍵”的50米。
船遲又遇打頭風。料場工地因遭遇西側高壓線遷移滯后,加上鐵路部門壟斷施工和當地拉土方的侵擾等,給原本十分緊迫的工期又增添了難度。同時,由于業主以前沒有使用過機械化料場,調試的重任就完全落在料場項目部的身上。面對困難,項目部全體成員團結一致,兢兢業業,克服各種困難,在臨近投產那幾日,更是加班到通宵。
在克服“鐵老大”、“電老虎”、“地頭蛇”們給工期造成的影響后,2013年6月24日,4號料場火車進料系統成功建成投運,具備了向1#、2#、3#高爐及3#燒結機供料條件。這時,懸在長鋼董事長李建設那顆心放定了,“這下子高爐和燒結投產有保證了。”
“以前每次開會,矛頭都是直指料場。業主方總指揮每次到現場都是催進度。現在也過來,但改為跟我們聊天了。“張立功笑著說。
在總結一、二期料場工程時,張立功很有體會,“一期綜合料場工程難點是競標。當時高爐項目合同簽約后,而綜合料場項目卻遲遲沒有消息。要知道,以前我們做的都是局部料場或設計工作。而這個料場卻是一個完整的機械化料場,能干這個項目對公司意義很大。為了爭取到這個項目,我們在報價上、技術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終成功簽約了這個項目。二期4號料場項目的難點是搶進度,好在我們也挺過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一、二期料場項目,鍛煉了一批隊伍,培養了年輕人。正如張立功所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長鋼一、二期料場是完整料場的總包工程。經歷這個項目后,中冶華天在料場的報價、現場管理上都積累了難得的經驗。“我們的料場設計和項目管理后繼有人,可以堪當大任了。”
畢明亮:在他手里建起三座高爐
在長鋼工程高爐現場,畢明亮是施工經理,要指揮三座高爐的施工。從一期工程干到二期工程,他在那里,不只是混了個臉熟,是實實在在干出了讓業主滿意、領導放心和團隊佩服的活兒。此外,他還要分心整個長鋼項目幾十號人的現場后勤保障的事兒。要不,大伙兒怎么會親切地喊他“總管”呢?!
2009年9月,畢明亮就來到長鋼現場,是最早進場的項目管理人員。四年來,每天早晨,他都是第一個到現場的人。
“長鋼工程一期1號、2號高爐工程分別于2011年4月20日和2011年12月1日投產,二期3號高爐也于今年7月12日投產。”畢明亮向我們介紹一、二期工程3座高爐建設投產情況。
“總的來說,這個項目建設是很成功的,與業主和施工單位合作也順利,要不然二期工程我們也拿不到。目前長鋼公司還將脫硫項目、煉鋼煤氣項目,老區的軋鋼改造的設計項目又交給我們。這說明,長鋼對我們的技術和服務是認可的。”畢明亮自信地說。
事實上,單就高爐項目建設本身來說,高爐工程達產快,選用的設備性價比高,生產運行平穩,無大事故,工程進度總體基本滿足施工要求,施工單位實力讓人放心……性價比如此高的高爐項目,令業主無可挑剔。
站在三座拔地而起的高爐前,看著奔流而出的鐵水,畢明亮心里成就感油然而生,現場人員胼手胝足開筑的畫面又浮上眼前。
“4年前,剛進入現場那會兒,這里一片荒原,廢棄的水塘,雜草叢生。如今,藍圖已變成現實,確實讓人欣慰啊。”
說到別人都夸他這個“總管”很稱職,畢明亮笑了,也就是領導讓我為大伙兒多干點事,“誰讓咱是個熱心人呢。”
其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找租房、雇炊事員、買鍋碗瓢盆、選空調……這些大大小小的事還真不少。因當地拆遷,現場吃飯的地方多次搬家,他為此找到總圖設計人員,在工程現場要了位置,干脆建了個食堂,從而解決了原料、煉鐵、軋鋼、煉鋼、燒結、脫硫、公輔等7個項目部、六七十人吃飯的難題。
三四年了,幾個項目部人員吃在一個鍋里,氣氛融洽,有誰加班來晚了,其他人就幫他們留好飯菜,這也成為中冶華天總包現場一道靚麗的風景。
何彩虹:四年行走現場“喊”安全
一襲簡單的工裝,一抹明快的笑容。眼前的這個人就是安環工程師何彩紅。
我們數了一下,從2009年11月到現在,她參加了1、2號高爐、1、2號轉爐、綜合原料場、煤氣柜(高爐煤氣柜、轉爐煤氣柜)、2萬制氧、雙棒材、3號燒結等10個工程的現場安全管理。
干安全管理,不只是動口,還少不得一個跑字。“在辦公室里只能管自己的安全,到工地上才能管到工程的安全。”她每天上午、下午跑一趟,差不多要走5公里的路,費時一兩個鐘頭。“現在看她來了,我們就緊張,生怕被她抓著什么小辮子。”
在一期工程收尾階段,她懷孕了,雖然大家都說現場危險,環境也不好,對她自己和寶寶有影響,但現場工作忙,離不開,她依舊留在現場,只是工地現場跑得少了。直到臨產前,她才請假回家。5個月的產假還沒休完,領導打來電話,說二期工程進入施工高峰期,現場安全隱患突出,急需增加安全管理人員。她二話不說,安頓好寶寶,就趕到現場去了。
話說,當初這個嬌小的女孩剛到長鋼那陣子,業主方還取笑她,“我們這么大的工程交給你們總承包,卻派個小丫頭來管整個現場安全,太不重視我們了。”雖說是開玩笑的話,但反而激發了她心里不服輸的勁兒。
何彩紅是“科班”出身,在大學專業學的是安全管理,但如何合理的運用到實際工程中,她心里真就也沒底。甚至,施工單位的那些個安全員開始也拿她不吃勁,有時還故意找事刁難。“那是我最難熬的時期,多重壓力在身上,沒有成熟的安全管理模式,全憑自己摸索著向前走,就像一個士兵向指揮官的角色進行轉變。”但她心中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干出個樣子,證明自己。“后來,我們都很佩服她。安全生產上有一點小問題都蒙不了她了。”施工單位的人這樣說。
在她眼里,安全不光是效益,是成本,更是形象,干安全管理的人就是要勤講、多說、多發隱患整改單,該發罰款單就必須發罰款單。“安全工作本身就是得罪人的活,怕得罪人就不要干這行,只要你對事不對人,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放松,一定可以干好安全工作。”
如今,一、二期工程干下來,她的最大收獲是,有了一套打上自己烙印的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方法,基本掌握了料場—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生產線工藝。
“現在大凡遇到什么安全管理上的事,不管是經歷過的還是沒有經歷過的,我都會神定氣閑,得體辦理了。”何彩紅信心十足地說。
李俊:小角色辦大事的“二總管”
在長鋼現場,見項目經理容易,見李俊難。
這話怎講?他干的事兒有一連串,比如現場司機、管理資料、采購員、出納員、考勤員、內外聯絡……對了,他還有個“二總管”的頭銜。因此,他總是一副風風火火的樣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沒個消停。
李俊也是首批進場人員之一。現在算來,已經有整整四個年頭了。
最初,他在項目部專職開車,每天接送去現場辦公的員工。隨著煉鋼、煉鐵、軋鋼、制氧、煤氣柜、料場等項目的陸續上馬,他的角色也在不停的轉換。比如兼任煉鐵、料場項目的資料員、打字員,管理甲方、施工單位來函發函,匯總各項目部送來的報銷票據,工程圖紙的取送和登記發放,竣工資料的整理歸檔,高爐耐材的送樣抽檢,每天到菜場接廚師和采買的工地食堂的菜……他每天都這樣,1000多天也就這樣干下來來。
說到這個“二總管”,畢明亮贊不絕口;“長鋼一、二期工程建設中,小李確實功不可沒。小角色能辦大事。每天那么多事,先干什么,怎么干,他心里很清楚,做的井井有條,從不誤事。”
“長鋼工程一、二期所有項目的圖紙,都是我開車拉來的。”這是最讓李俊自豪的事。
可不是嗎,粗略地算了一下,長鋼工程一、二期煉鋼、煉鐵、軋鋼、燒結、料場、大公輔、制氧、氣柜等8個項目,30000多套圖紙,李俊就是這樣一車一車從公司本部運到五十里以外的長鋼現場,然后再分送給各個項目部。
回憶在長鋼工程現場的日子,李俊尤其對一期1、2號高爐耐材復檢工作讓印象很深。
長鋼工程1號、2號高爐約18000多噸耐材,三四十個品種,要分十多個批次送到武漢那邊的權威檢驗機構進行檢測。那段時間,他都是起大早開車奔到武漢,晚上還要馬不停蹄往回趕,不耽誤第二天項目上的工作。一天在路上行駛12個小時,一連3個月,每月三四次。
李俊說:“這幾年每天都這樣忙活著,感到很充實,也習慣了。現在,長鋼工程在收尾,我還有一大堆高爐和料場竣工資料要收集、整理、匯總,還要站好最后一班崗。”
中冶華天長鋼工程總負責人李傳寶對它的評語是:“小伙子幾年如一日,從沒聽他有過什么抱怨,總是一臉的陽光。”
沙婷婷:1000多天就干一件事
沙婷婷是長鋼煉鋼項目部的資料員,負責一、二期煉鋼項目所有文件、圖紙、竣工資料的儲存、收發。
都以為管資料是個輕松的活兒,其實不然。現場資料管理事關工程施工、驗收,是整個工程不可或缺的一環。
沙婷婷在2010年初就來到長鋼工程現場。在這里,少說也有1000多天了。
看著她身后4個堆滿文件袋的2米多高的柜子,我們簡單匡算了一下,少說也有300多個吧。
“這么多資料你是怎么做到雜而不亂的?”
“先按照不同單位把文件、圖紙分為業主的、施工單位、我們公司的,再按照各單位文件資料的不同內容進行分類,最后做個總目錄,這樣就不容易混淆,也容易查找了。”
據說,當時項目部建立之初異常簡陋。每次大雨過后,現場人員都要穿著及膝的雨鞋辦公。因為時常被大雨暴雪侵擾,他們還經歷了四次搬家。談及每次搬家,沙婷婷無奈的說:”那么多資料,我都要一個一個重新整理裝好,每次搬家都要花上兩天時間整理,真的感到很頭大。”
每天沙婷婷的工作生活是這樣開始的。早上6點鐘左右起床,在5里路外乘公交車趕到公司門口,再坐上去長鋼的通勤車來到煉鋼項目部。下午4點50坐著通勤車回到公司,再換乘公交車回家,通常回到家已是晚上6點多了。
一周7個工作日,每天奔波12個小時,確實讓她感到很疲憊。
但是一提到在現場的收獲,沙婷婷一臉的喜悅,在現場雖然累,可是卻能學到很多東西,像煉鋼工程很多專業名詞以前都沒聽過的,現在我都了解了一些。
說到一期煉鋼項目投產的那天,沙婷婷心中滿是激動和興奮:“一大早我安排好手上的工作,就跑到現場看。從早上9點現場調試、點火,一直呆到下午三四點鐘第一爐合格鋼水成功出爐。”連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天竟在那呆了一天。“可能自己一直在參與煉鋼項目,很想看看鋼花飛舞吧。”
楊小芬:她燒的飯菜很可口
每到中午,中冶華天長鋼工地食堂是最熱鬧的場所。少則十幾人,多到幾十人,人們排著隊自己選吃可口的飯菜。
在這里掌勺的大廚就是楊小芬。
“我是2010年7月底被聘用來長鋼的,在這里燒飯已經三年多了。之前,我在飯店做服務員,做家常飯菜還算是得心應手。”
40出頭的楊師傅,干起活來干凈利落,說起話來也十分干脆。
“每天早上我7點半出門,乘公交車到南山礦龍山橋菜場買菜,然后再搭項目部的車到長鋼。上午兩個來小時,時間緊,摘菜洗菜做飯,做幾十人吃的飯菜,一刻也不得歇。一般要到下午1點多,才能休息。”
楊師傅說,她剛來的時候,就有40來人在這里吃飯了。一期工程人多的時候每天要做9菜1湯。二期工程人少時,她燒菜的品種少了一些,但分量多了,也有7菜1湯。
在飲食營養上,楊師傅自己也有本帳:一般頭天吃過的菜,第二天她就不會再買了,盡量做到菜品兩天不重樣。隔三差五,她還會給大家調換口味,增加營養。人多的時候以下飯的菜為主;人少時,就多買點好菜。
楊師傅做過服務員,在飲食衛生方面很講究。對餐具每天都會用消毒液清洗,每次吃飯前都會用開水燙下碗筷。三年多了,這里還沒發生過一起飲食衛生事件。
“楊師傅不是那種干活拿錢的人,她真是把自己當成我們項目部的一員,幾年如一日,任勞任怨燒好每一頓飯菜。里里外外的人,吃了都說好,不容易。”現場“總管”畢明亮這樣評價說。
“這三年多,雖然每天都很緊張忙碌,但是,能讓大家吃好,不耽誤工程上的事兒,我也算是為工程做了一點貢獻。”楊小芬說這話時倒是靦腆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