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黑山鐵礦在生產基建同步進行的特殊時期,面對鐵精粉市場異常嚴峻的挑戰,化壓力為動力,加強生產經營管理,積極謀求生產組織模式優化,推進選礦擴能改造,三項舉措并行深度挖掘,為礦山確保生存、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組織工藝改造 實現增產增效
后三季度為改善生產經營狀況,黑山鐵礦針對主采場閉坑轉入井下開采后,導致供礦能力和礦石品位弱化的不利因素,開拓思路改良生產老流程,完善選礦工藝,優化生產組織模式,在5至8月對一選碎礦進行擴能改造,破解因碎礦能力不足影響選能釋放的難題。目前,擴能改造前期場平圓滿完成后,5月10日進入一選停產擴改階段。擴能改造完成后,可使一選碎礦能力從年處理量180萬噸提高到250萬噸,集中發揮一選生產效能,實現年產鐵精粉58萬噸,停止二選運轉。此舉較原生產模式不但年可增產鐵精粉10萬噸,而且可大幅減少因選礦雙套系統運行帶來的綜合成本,實現精干運轉、增產增效、降本增效的目標。
籌備生產要件 確保流程順暢
該礦積極利用選礦停產擴能改造時機,為確保后續生產穩定和后四個月22萬噸鐵精粉目標任務,從基建工程、礦源儲備、窄軌運力等各生產要件都做了周密籌備。
井下二期工程建設按規劃組織推進,實現工程“六保”要求,保證后續資源銜接。加強東大洼快速出礦工程組織,抓緊開采手續跑辦、采準進路施工、設備采購及生產隊伍組織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確保9月份以后每月供礦5萬噸。選礦作業區在承擔擴能改造自營工程的同時,按計劃對整個選礦流程的磨礦、尾礦、電氣部分進行檢修。露采作業區調整優化采場布局,充分發揮移動式干選效能,抓緊處理積壓的Ⅲ級品礦石及礦巖混合物,每月處理量8萬噸以上,備儲品位20%左右的礦石10余萬噸,同時將影響下部出礦的巖石及早剝離,達到充分揭露采場Ⅰ、Ⅱ級品礦石儲量的目的,保障后續采場出礦品位23%以上;對1#露天采坑東南幫的掛幫礦及其它零散小礦體等殘存礦石進行回收,存儲礦石10余萬噸。井采作業區加快中深孔及616、604水平采準工程的掘進施工工作,生產后達到月出礦9萬噸,確保后續生產穩定銜接。機車作業區對580窄軌運輸的重車道全面翻修、對機車逐臺解體大修、對廢舊礦車重組修補,確保復產后運輸設備、設施全部滿足生產運礦和井下工程運輸的實際需要。此外,該礦還對井采聯絡巷、斜坡道路面修繕,灌礦溜井擴幫改造,動力鍋爐大修、供水及供熱系統管路大修以及擴改新設備新工藝崗前培訓等工作做了詳細的計劃安排。
深化對標挖潛 提升創效水平
該礦進一步強化成本管控,以技經指標對標和工序成本對標為主要抓手,結合擴改后生產組織模式的變化,細化各工藝點的參數調整及標定工作,完善對標管控體系。針對12項技經指標尚未達到目標值和工序成本結構性的差距,逐項透徹分析其影響因素,重點將從采礦回采率、貧化率、炸藥、柴油、電力以及選礦的襯板等指標加強管控,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調整生產格局,優化生產組織;對各項指標動態管理,對管控方案、標準做好細化、量化等完善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職能管理部門認真做好日常檢查與指導,月度總結分析,并納入責任考核;建立科技攻關隊伍和攻關課題,發揮技術管理人員的積極作用;堅持全過程、全方位、全員抓對標,在各作業區開展技經指標提升勞動競賽。
此外,該礦圍繞挖潛增效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創效,在嚴控五項費用、生產輔助節能降耗和后勤服務轉換機制等方面進行大膽革新嘗試,全方位促進降本增效。
組織工藝改造 實現增產增效
后三季度為改善生產經營狀況,黑山鐵礦針對主采場閉坑轉入井下開采后,導致供礦能力和礦石品位弱化的不利因素,開拓思路改良生產老流程,完善選礦工藝,優化生產組織模式,在5至8月對一選碎礦進行擴能改造,破解因碎礦能力不足影響選能釋放的難題。目前,擴能改造前期場平圓滿完成后,5月10日進入一選停產擴改階段。擴能改造完成后,可使一選碎礦能力從年處理量180萬噸提高到250萬噸,集中發揮一選生產效能,實現年產鐵精粉58萬噸,停止二選運轉。此舉較原生產模式不但年可增產鐵精粉10萬噸,而且可大幅減少因選礦雙套系統運行帶來的綜合成本,實現精干運轉、增產增效、降本增效的目標。
籌備生產要件 確保流程順暢
該礦積極利用選礦停產擴能改造時機,為確保后續生產穩定和后四個月22萬噸鐵精粉目標任務,從基建工程、礦源儲備、窄軌運力等各生產要件都做了周密籌備。
井下二期工程建設按規劃組織推進,實現工程“六保”要求,保證后續資源銜接。加強東大洼快速出礦工程組織,抓緊開采手續跑辦、采準進路施工、設備采購及生產隊伍組織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確保9月份以后每月供礦5萬噸。選礦作業區在承擔擴能改造自營工程的同時,按計劃對整個選礦流程的磨礦、尾礦、電氣部分進行檢修。露采作業區調整優化采場布局,充分發揮移動式干選效能,抓緊處理積壓的Ⅲ級品礦石及礦巖混合物,每月處理量8萬噸以上,備儲品位20%左右的礦石10余萬噸,同時將影響下部出礦的巖石及早剝離,達到充分揭露采場Ⅰ、Ⅱ級品礦石儲量的目的,保障后續采場出礦品位23%以上;對1#露天采坑東南幫的掛幫礦及其它零散小礦體等殘存礦石進行回收,存儲礦石10余萬噸。井采作業區加快中深孔及616、604水平采準工程的掘進施工工作,生產后達到月出礦9萬噸,確保后續生產穩定銜接。機車作業區對580窄軌運輸的重車道全面翻修、對機車逐臺解體大修、對廢舊礦車重組修補,確保復產后運輸設備、設施全部滿足生產運礦和井下工程運輸的實際需要。此外,該礦還對井采聯絡巷、斜坡道路面修繕,灌礦溜井擴幫改造,動力鍋爐大修、供水及供熱系統管路大修以及擴改新設備新工藝崗前培訓等工作做了詳細的計劃安排。
深化對標挖潛 提升創效水平
該礦進一步強化成本管控,以技經指標對標和工序成本對標為主要抓手,結合擴改后生產組織模式的變化,細化各工藝點的參數調整及標定工作,完善對標管控體系。針對12項技經指標尚未達到目標值和工序成本結構性的差距,逐項透徹分析其影響因素,重點將從采礦回采率、貧化率、炸藥、柴油、電力以及選礦的襯板等指標加強管控,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調整生產格局,優化生產組織;對各項指標動態管理,對管控方案、標準做好細化、量化等完善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職能管理部門認真做好日常檢查與指導,月度總結分析,并納入責任考核;建立科技攻關隊伍和攻關課題,發揮技術管理人員的積極作用;堅持全過程、全方位、全員抓對標,在各作業區開展技經指標提升勞動競賽。
此外,該礦圍繞挖潛增效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創效,在嚴控五項費用、生產輔助節能降耗和后勤服務轉換機制等方面進行大膽革新嘗試,全方位促進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