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國制造業(yè)意外強勁,或許足以讓人相信當局將堅守其現有經濟和財政政策。
市場原本預期匯豐(HSBC)/Markit聯合公布的9月匯豐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會下降,但結果卻不降反升。
PMI初值從8月終值的50.2升至50.5,高于市場預期的降至榮枯分水嶺50。
如果PMI初值一如預期那樣疲弱,這可能實際上會改善市場人氣,因這使得中國當局擴大經濟刺激的可能性升高。
不過,鑒于該指數有溫和改善,意味著中國政府仍有調控的空間,因而將有能力繼續(xù)執(zhí)行經濟轉型政策,以令中國經濟更多地轉向由消費帶動的模式,擺脫對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制造業(yè)的依賴。
匯豐9月制造業(yè)PMI初值上升與其他數據表現不符,比如信貸增長和工業(yè)產出數據顯示經濟失掉動能,有無法達成官方增長目標7.5%的可能。
匯豐PMI指數中唯一讓人警醒的,是就業(yè)分項驟降至2009年2月以來最低位46.9。
由于中國政府的首要目標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失業(yè)人數上升可能預示著政策將被迫轉向,刺激措施將重啟,最可能采取的形式是基礎設施建設支出。
但令人鼓舞的是,總體新訂單增加,新出口訂單增至2010年3月以來最高,預示著PMI的反彈勢頭可能將在未來數月延續(xù)下去。
這將讓商品生產商松口氣,他們已經面臨價格下滑以及中國需求是否維持強勁的問題。
鑒于來自新項目的供應過剩,煤炭和鐵礦石價格大跌,基本要歸咎于生產商本身,不過一旦出現任何中國需求持穩(wěn)、或者改善的跡象,市場都會表示歡迎。
**價格是更重要的決定因素**
但是,制造業(yè)溫和走強未必意味著商品進口增加,過去的經驗顯示,價格是決定中國進口量更重要的因素。
這正是商品生產商目前的擔憂所在,因為很多自然資源價格疲弱,并未引發(fā)進口激增。
鐵礦石進口可說是表現強勁,今年前八個月進口較上年同期增長16.9%;在此同時今年現貨鐵礦石價格.IO62-CNI=SI已經大跌近41%,至五年低位每噸79.80美元。
不過近幾個月進口一直呈放緩趨勢,因拉動需求的主要推動力--房屋建筑業(yè)表現疲軟,引發(fā)對鋼鐵需求的擔憂。
囤積在港口的鐵礦石庫存亦居于高點,只有待到經濟前景持續(xù)改善,方能令市場確信鋼鐵需求會大幅增加。
恐怕會有越來越多出口到中國的大宗商品重蹈煤炭的覆轍,不僅遭遇價格下滑的打擊,中國進口量驟降更令其雪上加霜。
亞洲價格基準--澳洲紐卡斯爾港口電煤現貨價格今年已下滑近24%,與此同時,中國今年頭八個月的煤炭進口較上年同期減少5.3%。
關鍵是中國當局對經濟采取的”漸行漸穩(wěn)“的政策不會加快大宗商品進口步伐。
目前最好的情況是,生產商寄望能保持這樣正面的增長率,不要步煤炭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