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地方保護成關鍵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表示,沖破地方保護無疑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關鍵。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長、就業、稅收等壓力下,往往和調控“唱反調”,因此,治理產能過剩須明確責任制,防止政策在執行層面變味。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說道,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部分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名,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推行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和不公平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
有分析人士稱,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文件體現出有獎有懲的原則,并在國家層面動用多方力量去下決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力度很大。
具體內容在《意見》中表述為:中央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各地財政結合實際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中央財政利用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等現有資金渠道,適當擴大資金規模,支持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壓縮過剩產能。
國務院還指出: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各相關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海域)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
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
此前多位業內人士指出,諸多屬于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存在未批先建,違規建設等問題,《證券時報》、人民網等媒體也曾報道包括河北在內的一些省市存在鋼鐵等項目未批先建的情況。此次意見對于在建違規項目的處理提出分類妥善處理的總基調。
具體來看,對未按土地、環保和投資管理等法律法規履行相關手續或手續不符合規定的違規項目,地方政府要按照要求進行全面清理。而凡是未開工的違規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凡是不符合產業政策、準入標準、環保要求的違規項目一律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