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以來,中鋼集團陸續出現銀行貸款逾期情況并啟動債務重組工作。截至去年末,中鋼集團及所屬72家子公司債務超過1000億元,但直到目前債務重組工作仍未獲得實質性進展。與此同時,近年來中鋼集團的資產總額呈現出快速下滑態勢,從最高時期的1800億元到2013年的1101億元,高企的資產負債率成為業內出現中鋼即將面臨破產傳聞的肇端。
一個快速達到千億級規模的央企,為何在短期內迅速陷入了嚴峻的困局?一方面是快速擴張的產業版圖,但在業內創造了“中鋼速度”的發展布局背后,卻是一個以高舉外債帶來的虛胖產業帝國,這一模式注定了中鋼將成為產業中那顆最為搖擺的棋子;另一方面,快速發展的同時公司卻無力對未來的發展戰略進行梳理,僅僅是完成了產業板塊的拓展與延伸,而無法依靠不斷提升經營能力來將其轉化成為企業的發展動能。
資不抵債?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鋼集團及所屬72家子公司債務逾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金融機構債務近750億元,牽涉境內外80多家銀行,還有一些信托、金融租賃公司。同期,中鋼集團的總資產也就100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其很可能陷入資不抵債的尷尬中。
事實上,中鋼集團如今面臨的困境不是突然出現的。早在2014年有媒體曝出中鋼面臨著巨大的債務壓力時;接近中鋼管理層的消息人士曾對外透露,當時整個集團公司的確存在著部分資金回籠未按期到賬的情況,再加上鋼鐵行業處于集體低迷時期,中鋼的資金面確實出現了緊張。可是也有消息顯示,當時的中鋼總體經營處于平穩正常階段,并且可能獲得中央數百億元的注資。
時至今日,中鋼集團再次傳出面臨著巨大債務壓力的信息,其實還是上述消息的延續,只不過目前中鋼的處境似乎比以往更加嚴峻了而已。一方面,國際鋼鐵市場的總體需求依然處于相對低迷階段。雖然2014年國內鋼鐵行業總體出口額相對提升,但人們也清醒地看到了國際鋼鐵市場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所抬頭,各種貿易壁壘不斷涌現,成為中國鋼鐵企業在現階段“走出去”面臨的最大難題。
另一方面,鋼鐵企業在國內市場陷入了產能過剩的困境,轉方式調結構成為鋼企目前發展的主旋律。其實,鋼鐵行業的產業過剩是全球范圍內的,雖然伴隨著原材料價格以及美元匯率的波動,全球鋼材市場也出現了短暫的鋼材價格回升的“春天”,但如果無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任何市場變動其實都是缺乏長期動力的。所以,當前我國鋼企的當務之急就是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當然,面臨著巨額債務壓力的中鋼也不是一點好消息都沒有,至少目前國內降息對它乃至所有鋼鐵企業來講都是一個利好。伴隨著央行[微博]降息而來的是鋼企資金使用成本以及利息負擔的減輕,但這種轉變無法給中鋼帶來結構性的變化,“中鋼式”困局依然會持續。
“中鋼速度”
一直以來,鋼鐵行業就存在著這樣的發展模式,那就是通過不斷地借款支撐企業的發展,這一點無論對中鋼還是其他鋼企來說都一樣,只不過在程度上會有所差異而已。絕大部分鋼企不是靠著固有的資金和公司的盈利去發展和擴張,而是依靠銀行借貸和融資借款達到目的,這就導致了資產負債率連年攀升,也是造成中鋼困局的始作俑者。
來自中鋼協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中,全國86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總負債已超過3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達1.3萬億元。對中鋼來說,伴隨著快速發展,它的債務水平也水漲船高,甚至創下了天量。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3年,中鋼集團的總負債分別為1210.55億元、1070.73億元、1033.52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6.22%、98.10%、93.87%。總負債維持在千億元的水平,相信這一點不用解釋大家都會清楚地明白,中鋼“攤上大事了”。
如果經營狀況良好,企業面臨著債務規模高企的狀況也就算了。可中鋼卻偏偏在經營上也無法有所作為,總體的經營成績連年下滑。2010年,中鋼的總資產已膨脹至超過1800億元,而隨后其營業總收入卻持續減少,由1797億元減至1404億元,三年內減少營收近400億元,這也就難怪行業內會傳出中鋼因資不抵債而面臨破產的傳言。
實際上,中鋼的發展難題還有一個重要誘因,那就是其盲目的產業擴張,導致擴張后無法產生收益,反而成為發展的拖累。早在2003年,中鋼還只是一家以鐵礦石進出口、鋼鐵及相關的設備貿易為主的公司,營業收入只有120多億元,在中國企業500強中位列第150位。但此后中鋼卻開啟了“中鋼速度”模式,開始了一系列的并購、重組。從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間,中鋼集團先后重組了業內的7家重點企業。在海外布局上,中鋼分別在澳大利亞、南非等地投資收購了鐵礦、鉻礦資源基地。例如,2008年,中鋼收購了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7.85,-0.03,-0.38%)公司;中鋼還在非洲投資和增設10家子公司,以投資鐵礦石和鎳礦的生產。隨后,中鋼逐步構建起了“礦業、炭素、耐火、鐵合金、裝備制造”的五大產業運作格局。
快速布局產業板塊,雖然帶來了短暫的銷售收入的快速增長,幫助中鋼順利實現了千億規模的跨越,創造了一個快速發展神話——2004年到2007年,中鋼用4年時間實現了增長867%,并將自己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由2003年的第150位拉升到了2008年的第33位。但這種短暫的繁榮并未帶來可持續的發展,在市場相對低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鋼各個產業板塊并沒有發揮相互補充的功用,相反卻成為拖累企業業績的累贅,并最終帶來了這種發展上的困局。
如何救贖
在現有的局勢下,中鋼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逾期債務問題,沒有其他好的辦法,或許只有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產業重組一條出路。通過尋求戰略投資者并進行資產重組,緩解中鋼目前面臨的逾期債務難題,拋卻政策上的障礙。現在最難的就是尋找那個能夠進行資產重組接盤者,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所在。
在最為棘手的債務難題之外,中鋼的重要任務就是實現資產的再增值,讓現有的資產成為中鋼發展的支撐。近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包括加快鐵路“走出去”步伐,大力開發和實施境外電力項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車走向國際市場等主要任務,這為國內鋼鐵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機遇。
作為涵蓋礦業、裝備制造以及擁有海外布局的龍頭企業,中鋼必須抓住這一市場機遇。在國家政策性利好的帶動下,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進行廣泛布局,在輸出產能的同時,以本地化的技術和創新布局為當地市場提供差異化的競爭力產品解決方案,并由此盤活整個產業布局。
另外,中鋼還可以探索的一個領域便是社會化的電商平臺。雖然目前整個行業都在談論互聯網轉型,但真正將交易、資源整合一體的成熟型平臺還在摸索當中。目前中鋼作為相對統一的進出口對接平臺,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形成社會化的開放平臺。不僅對接國內鋼鐵企業(包括鋼鐵物流等相關產業及服務),而且可以實現國內外需求的對接與拓展,成為全新的業務增長點。
樹挪死人挪活,中鋼這棵大樹既不能死,也不能讓它死,就看在市場格局中如何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