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煤炭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力度升級,煤炭期貨走勢開始具備底氣。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1月18日以來,焦煤期貨累計漲幅約3.4%,動力煤期貨累計上漲10.35%,截至周一,分別報收545元/噸、326.2元/噸。
分析人士認為,供給側改革在鋼鐵及煤炭行業一直在進行,此后政策力度很有可能超預期,煤炭鋼鐵業“供給側改革行情”有望持續,但仍需要多因素配合。
煤炭期價近期表現“底氣十足”
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促進企業脫困和產業升級。其中包括:再壓減粗鋼產能1-1.5億噸;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產能的技改和產能核增項目。
此消息一出,國內大宗商品市場鋼鐵、煤炭期貨板塊受到提振,其中動力煤期貨表現尤為明顯,兩日大漲5.15%。上周來看,動力煤期貨主力合約接連上漲,周內累計漲幅達6.8%,上周最后三個交易日增倉5萬余手。
永安期貨礦鋼分析師張麗麗表示,從退出產能量來看,在1-1.5億噸約占鋼鐵行業總產能的9%-13%,產量的12%-18%,靜態來看這個淘汰規劃似乎有望大幅改善行業產能利用率。中期對于市場信心有提振。
煤炭價格已經連跌三年,這一“黑色的金子”已經沉睡得足夠久了。2015年初至今,動力煤期貨下跌33.5%,期間最大跌幅43%;焦煤期貨下跌26.4%,最大跌幅35%;焦炭期貨下跌37%,最大跌幅41.7%。同期,螺紋鋼期貨跌幅約27.8%,最大跌幅36.5%。近期動力煤的表現可謂“艷驚四座”,來自多頭方面的人氣逐漸聚集。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供給側改革的消息,近期煤炭價格上漲的推動力還來自多方面,如超級寒潮提升需求、發運減少以及盤面超跌反彈修復貼水需求等。且目前來看,煤炭港口庫存偏低,且預計這一局面將持續到春節后一段時間。“目前來看,煤價企穩的時間將延長至3月。但階段性利好刺激后,需求能否好轉才是決定煤價的關鍵因素。”
數據顯示,1月18日至1月24日,環渤海煤炭庫存量由前一周的906.3噸減少至845.1萬噸,環比減少61.2萬噸,降幅達6.75%。1月24日,環渤海四港煤炭庫存量分別為:秦皇島港348噸、國投曹妃甸港143萬噸、京唐港區125萬噸、天津港(600717,股吧)229.1萬噸。環渤海四港庫存量天津港和京唐港區減少,秦皇島港和國投曹妃甸港庫存量均有所增加。
去產能過程漫長
根據煤炭行業協會統計,2015年我國煤炭行業總產能為57億噸,未來仍將有5億噸的在建產能將陸續投產,而煤炭需求約在35億噸左右,并仍將持續萎縮,因此,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峻,去產能已是必然。
這一輪煤炭價格漫長的下跌開始于三年前。長江期貨煤炭行業研究員李其保認為,2012年以來,煤炭行業受產能投放錯配沖擊,價格進入下行周期,目前煤價已經跌至2004年水平,行業虧損面已達85%。但市場機制下跌產能過剩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緩解,甚至呈愈演愈烈的態勢,原因在于產能投放的滯后性效應。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從大的背景來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房地產低迷、環保壓力倍增、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如今的煤炭、鋼鐵行業舉步維艱,在產能過剩、需求低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煤焦鋼價格一路走低,企業經營困難并出現大面積虧損。
光大證券研究稱,截至2016年1月25日,A股已有1420家上市公司披露2015年報業績預警信息。其中預警為負面(含預減、續虧、首虧、略減)合計占比為34%。主要分布行業為采掘、鋼鐵、建筑建材、有色金屬等。
在此情況下,2015年政策層面關于煤炭行業去產能改革細則不斷出臺。盡管如此,煤炭行業現有產能依然龐大。據中煤協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其中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產能為39億噸,新建及擴產的產能為14.96億噸,其中有超過8億噸為未經核準的違規產能。
光大證券認為,整體來看,上游強周期性行業資質下沉基本上符合市場預期。國內房面,隨著中國經濟的階段式下行,對于煤炭、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需求持續下滑,而國內由于體制原因產能不能及時出清導致此種行業內供給嚴重大于需求,價格不斷下行,侵蝕上市公司的利潤。國際方面,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下行也使得國內價格繼續承壓。預計未來這些行業積重難返,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是舉步維艱。
供給側改革行情需多條件配合
部分分析人士認為,供給側改革在鋼鐵及煤炭行業層面一直在進行,但國務院出手“限產”后,政策力度很有可能超預期,兩板塊的“供給側改革行情”有望持續。
進口方面,國信期貨黑色產業分析師施雨辰表示,從2015年全年的進口數據來看,國內對原材料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理想。2015年,中國煤炭全年進口量同比更是大幅減少了30%。從2016年來看,國家對環保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化解過剩的鋼鐵等行業的產能,意味著2016年的國內鋼鐵和高耗能行業產品的產量有可能出現負增長,大宗商品進口量難以持續增長。
李其保表示,近期國務院出臺的化解煤炭、鋼鐵產能過剩的政策,體現了政府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有助于加速行業重組和產能出清。但受制于龐大的存量產能、仍在投放的新增產能,以及經濟“新常態”下不斷萎縮的能源需求,預計未來2-3年供給側改革將是煤炭行業長期的話題。
他認為,價格走勢主要取決于供給側變化:一是市場機制下過剩產能的集中性退出;二是政策力度持續強化,并得到有力執行。以上兩點能否出現,以及出現的時點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預計未來2-3年內煤炭價格仍以低迷為主,階段性的回暖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多因素配合,難成主流。
鋼材方面,張麗麗分析表示,總體來看,螺紋目前處于供需兩弱格局,且需求下滑速度要快于供給,反映到庫存環節,螺紋鋼社會庫存增幅擴大,鋼廠建材庫存也開始回升,現貨端壓力在增大,目前盤面更多屬于博弈類行情,螺紋后期面臨高持倉與春節前提保壓力,多空爭斗較為激烈。中期來看,市場對于供給側改革預期較為強烈,但是短期仍以弱勢對待,建議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