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法壓頂,一些地方政府鐵腕治污之下,政企間的矛盾也日漸隱現。
4月25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在保定市滿城區(2015年撤縣設區)獲悉,自2011年開始,當地政府部門出臺相關規定,陸續關停了轄區內的全部礦石開采企業。截至目前,當地的采石企業已由原來的400家左右縮減至13家。
但在現存的這十余家企業中,依然全部處于被關停狀態。一些企業主向記者表示,政府為治理環境整頓企業可以理解,他們也愿意配合整改,但是停產近3年以來,政府卻遲遲不出臺具體的整改標準,并對曾經多次的“續證”承諾遲遲不兌現。為了維護自身權益,這些企業組成了維權同盟,將滿城區政府推向被告席,狀告其“怠政”“不作為”。
對于上述政企間的矛盾,滿城區政府宣傳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現在環境治理壓力這么大,企業有企業的難處,但是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該人士表示,一些相關的賠付補償機制文件會陸續出臺,政府也正在和企業積極協商解決此事。
“一刀切”關停
公開信息顯示,滿城區工礦企業較多,建材、冶煉、紡織等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其中,建筑材料青石板、石渣、工業用陶土、紫砂頁巖、花崗巖、滑石巖等資源豐富,總蘊藏量30億立方米。
近幾年來,隨著環保治污壓力的增大,滿城在有意限制礦石開采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關的整治措施力度空前。
記者獲取的“滿政辦(2011)79號《滿城縣礦山企業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79號文’)”,文件提出,“確保實現全縣所有礦山企業2016年6月底前全部退出”。
滿城縣順興石碴廠負責人劉新占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2015年4月,滿城政府組織企業開會,通知2016年6月底全部取締采石企業;2014年續期一年至2015年采礦證到期的企業不再續審;現有采石企業繼續關停,不能生產,不能有任何施工行為。
“我們廠從2013年開始被關停,至今一直沒有復工生產,每年損失大概300萬元左右。”劉新占告訴記者,被關停后,企業一直希望能夠配合政府進行環保整改再復產,但政府方面至今不見落實。
遭受類似境遇的企業并非孤例。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滿城當地政府部門采取“一刀切”的辦法,通過斷水、斷電、沿路設置關卡哨崗等措施,全部關停了礦石開采企業。其中,責任主體滅失礦山企業已被清退,而包括滿城縣李家佐金豐采石廠、滿城縣李兵建材廠、滿城縣國通建材廠在內的有證礦山企業也同樣被關停。
“從國家到地方,現在的政策是要進行集中開采,集中整治”,滿城區國土資源局人士對記者表示,現在滿城礦石開采企業已經由原來的400余家縮減至十余家,但是數量減少了,產能規模卻沒有明顯下降,所以整治難度依然很大。
滿城縣國通建材廠負責人李迎新向記者表示,企業之前按照政府規定,辦理了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等相關證件,也通過了環評等手續,但政府說關就關,期間也沒有賠償任何損失。
這一說法得到了另外一家采石企業負責人的證實,該人士向記者表示,受南水北調、張石高速等重點工程影響,當地礦石開采企業為了配合政府整改,在沒有得到補償的情況下,耗費巨資重新搬到了政府新的規劃礦區,但是沒想到還未開工即被關停。
對簿公堂
被關停之后,滿城區僅存的13家有證礦山企業多次與政府斡旋復工生產事宜,但均無果而終,導致矛盾逐漸激化。
一家采石廠業主向記者表示,在與地方政府多次談判破裂后,當地礦石開采企業曾多次到滿城區、保定市、河北省等各級信訪局進行申訴信訪,甚至組織進京上訪。
如今,復工無期的企業將當地政府訴至法院。
2015年8月4日,滿城縣李家佐金豐采石廠、滿城縣李兵建材廠、滿城縣順興石碴廠將滿城區人民政府起訴至保定市競秀區人民法院,訴其行政“不作為”,并請求判決滿城區政府履行79號文中的作為義務,對企業進行復工驗收,允許企業盡快恢復生產,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上述原告企業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關于該案的經過材料,該文件內容稱,為配合政府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原告在沒有得到政府補償的情況下,按要求搬遷至規劃礦區,并擴大投資達到上千萬元,完善了各項手續并按79號文件要求向相關政府部門繳納驗收費用進行了復工驗收且合格。并于2015年7月21日,以公證的方式向滿城區政府寄送了要求復工的申請及政府各職能部門簽收的驗收合格表,但政府未給予任何答復。
該案的原告代理律師向記者表示,案件已經于2016年1月公開審理,但至今依然沒有宣判,并且在此期間,原告三家企業一直想與政府溝通,但政府無人過問此事,至今無果。
記者了解到,與政府產生法律糾紛的并非只有上述三家企業。在此之前,另有其他幾家企業也參與了相關的訴訟,后來在保定市競秀區人民法院的一名趙姓廳長的調解下,滿城區政府允諾,撤訴之后會給企業的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到期續證,為此,有幾家企業就撤銷了訴訟請求。
“爽約”背后
然而,令企業不滿的是,政府的上述續證承諾并沒有兌現。“我們撤訴之后,再找政府去談續證的事,就沒有下文了。”一位曾參與訴訟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一位采石企業主向記者提供的一份錄音資料顯示,2016年3月2日,包括滿城區副區長、國土資源局局長在內的多位領導曾與涉事企業主進行過一次會談,當時政府領導明確表態會向企業主續證。不過,該企業主表示,至今續證工作也沒有得到落實。
滿城區政府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礦石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糾紛正在走法律程序,不便多說,其坦言稱,地方從嚴治理環境污染,一些涉事企業利益難免受損,有怨言可以理解,“現在環境治理壓力這么大,企業有企業的難處,但是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
滿城區環保局副局長吳曉耀表示,由于滿城區位于保定市區的上風向,位置特殊,所以才制定了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據吳曉耀透露,滿城未來的發展定位是“保定后花園”,類似礦石開采這類產業會限制發展,將來不會再新批這類項目。
2016年4月11日,滿城區政府印發保定市滿城區采石企業環境保護整治標準的通知,要求企業整治達到標準申請驗收,辦理排污證后方可正式生產。
上述國土資源局人士向記者明確,對于被關停的礦石開采企業,只有按照規定環保整改驗收合格,取得排污許可證后,才能按照規定同意復工生產。
“具體整治驗收由哪個部門負責,什么時候整治,什么時候截止都沒給出具體時間表”,對于這份“遲來”的整治標準,一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提出異議,“現在我們被斷水斷電,要求不能施工,如何進行整改?”
“我們接下來應該會制定一個配套的方案,具體什么時候實施,什么時候驗收”,吳曉耀表示,這是一項綜合整治,涉及到各個職能部門,屆時企業會根據整治后的情況依法依規處理,依法行政。
4月25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在保定市滿城區(2015年撤縣設區)獲悉,自2011年開始,當地政府部門出臺相關規定,陸續關停了轄區內的全部礦石開采企業。截至目前,當地的采石企業已由原來的400家左右縮減至13家。
但在現存的這十余家企業中,依然全部處于被關停狀態。一些企業主向記者表示,政府為治理環境整頓企業可以理解,他們也愿意配合整改,但是停產近3年以來,政府卻遲遲不出臺具體的整改標準,并對曾經多次的“續證”承諾遲遲不兌現。為了維護自身權益,這些企業組成了維權同盟,將滿城區政府推向被告席,狀告其“怠政”“不作為”。
對于上述政企間的矛盾,滿城區政府宣傳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現在環境治理壓力這么大,企業有企業的難處,但是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該人士表示,一些相關的賠付補償機制文件會陸續出臺,政府也正在和企業積極協商解決此事。
“一刀切”關停
公開信息顯示,滿城區工礦企業較多,建材、冶煉、紡織等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其中,建筑材料青石板、石渣、工業用陶土、紫砂頁巖、花崗巖、滑石巖等資源豐富,總蘊藏量30億立方米。
近幾年來,隨著環保治污壓力的增大,滿城在有意限制礦石開采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關的整治措施力度空前。
記者獲取的“滿政辦(2011)79號《滿城縣礦山企業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79號文’)”,文件提出,“確保實現全縣所有礦山企業2016年6月底前全部退出”。
滿城縣順興石碴廠負責人劉新占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2015年4月,滿城政府組織企業開會,通知2016年6月底全部取締采石企業;2014年續期一年至2015年采礦證到期的企業不再續審;現有采石企業繼續關停,不能生產,不能有任何施工行為。
“我們廠從2013年開始被關停,至今一直沒有復工生產,每年損失大概300萬元左右。”劉新占告訴記者,被關停后,企業一直希望能夠配合政府進行環保整改再復產,但政府方面至今不見落實。
遭受類似境遇的企業并非孤例。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滿城當地政府部門采取“一刀切”的辦法,通過斷水、斷電、沿路設置關卡哨崗等措施,全部關停了礦石開采企業。其中,責任主體滅失礦山企業已被清退,而包括滿城縣李家佐金豐采石廠、滿城縣李兵建材廠、滿城縣國通建材廠在內的有證礦山企業也同樣被關停。
“從國家到地方,現在的政策是要進行集中開采,集中整治”,滿城區國土資源局人士對記者表示,現在滿城礦石開采企業已經由原來的400余家縮減至十余家,但是數量減少了,產能規模卻沒有明顯下降,所以整治難度依然很大。
滿城縣國通建材廠負責人李迎新向記者表示,企業之前按照政府規定,辦理了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等相關證件,也通過了環評等手續,但政府說關就關,期間也沒有賠償任何損失。
這一說法得到了另外一家采石企業負責人的證實,該人士向記者表示,受南水北調、張石高速等重點工程影響,當地礦石開采企業為了配合政府整改,在沒有得到補償的情況下,耗費巨資重新搬到了政府新的規劃礦區,但是沒想到還未開工即被關停。
對簿公堂
被關停之后,滿城區僅存的13家有證礦山企業多次與政府斡旋復工生產事宜,但均無果而終,導致矛盾逐漸激化。
一家采石廠業主向記者表示,在與地方政府多次談判破裂后,當地礦石開采企業曾多次到滿城區、保定市、河北省等各級信訪局進行申訴信訪,甚至組織進京上訪。
如今,復工無期的企業將當地政府訴至法院。
2015年8月4日,滿城縣李家佐金豐采石廠、滿城縣李兵建材廠、滿城縣順興石碴廠將滿城區人民政府起訴至保定市競秀區人民法院,訴其行政“不作為”,并請求判決滿城區政府履行79號文中的作為義務,對企業進行復工驗收,允許企業盡快恢復生產,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上述原告企業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關于該案的經過材料,該文件內容稱,為配合政府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原告在沒有得到政府補償的情況下,按要求搬遷至規劃礦區,并擴大投資達到上千萬元,完善了各項手續并按79號文件要求向相關政府部門繳納驗收費用進行了復工驗收且合格。并于2015年7月21日,以公證的方式向滿城區政府寄送了要求復工的申請及政府各職能部門簽收的驗收合格表,但政府未給予任何答復。
該案的原告代理律師向記者表示,案件已經于2016年1月公開審理,但至今依然沒有宣判,并且在此期間,原告三家企業一直想與政府溝通,但政府無人過問此事,至今無果。
記者了解到,與政府產生法律糾紛的并非只有上述三家企業。在此之前,另有其他幾家企業也參與了相關的訴訟,后來在保定市競秀區人民法院的一名趙姓廳長的調解下,滿城區政府允諾,撤訴之后會給企業的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到期續證,為此,有幾家企業就撤銷了訴訟請求。
“爽約”背后
然而,令企業不滿的是,政府的上述續證承諾并沒有兌現。“我們撤訴之后,再找政府去談續證的事,就沒有下文了。”一位曾參與訴訟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一位采石企業主向記者提供的一份錄音資料顯示,2016年3月2日,包括滿城區副區長、國土資源局局長在內的多位領導曾與涉事企業主進行過一次會談,當時政府領導明確表態會向企業主續證。不過,該企業主表示,至今續證工作也沒有得到落實。
滿城區政府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礦石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糾紛正在走法律程序,不便多說,其坦言稱,地方從嚴治理環境污染,一些涉事企業利益難免受損,有怨言可以理解,“現在環境治理壓力這么大,企業有企業的難處,但是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
滿城區環保局副局長吳曉耀表示,由于滿城區位于保定市區的上風向,位置特殊,所以才制定了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據吳曉耀透露,滿城未來的發展定位是“保定后花園”,類似礦石開采這類產業會限制發展,將來不會再新批這類項目。
2016年4月11日,滿城區政府印發保定市滿城區采石企業環境保護整治標準的通知,要求企業整治達到標準申請驗收,辦理排污證后方可正式生產。
上述國土資源局人士向記者明確,對于被關停的礦石開采企業,只有按照規定環保整改驗收合格,取得排污許可證后,才能按照規定同意復工生產。
“具體整治驗收由哪個部門負責,什么時候整治,什么時候截止都沒給出具體時間表”,對于這份“遲來”的整治標準,一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提出異議,“現在我們被斷水斷電,要求不能施工,如何進行整改?”
“我們接下來應該會制定一個配套的方案,具體什么時候實施,什么時候驗收”,吳曉耀表示,這是一項綜合整治,涉及到各個職能部門,屆時企業會根據整治后的情況依法依規處理,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