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長達四年的價格調整后,煤炭“黃金十年”一詞幾乎快被淡忘。
在這四年中,在供需兩端之間求生的煤炭貿易商們,日子過得更加煎熬。近期,上證報記者隨鄭州商品交易所對多家煤炭貿易商實地調研發現,傳統煤炭貿易商已經歷了一次大洗牌,90%的企業在這個周期中難以為繼。
盡管行業陷入困境,但也并不缺少生存情況優于同業的個體。早在行業變局前,這些企業貿易商已未雨綢繆,或向“互聯網+”延伸,或熟練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分散風險,從而成為幸存者。
煤炭貿易企業大量消失
自2012年動力煤價格不斷下挫以來,煤炭嚴重供過于求,煤炭貿易商更是背負著沉重的資金壓力,難以周轉。
“90%的煤炭貿易企業已經消失了。”分析師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
有分析師早前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煤炭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格局已定,過去十年煤炭行業各種粗放的賺錢模式將不復存在。煤炭直銷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傳統煤炭貿易商將丟掉飯碗。
“曾經非常風光的廣州港煤炭貿易如今十分冷清。在廣州港經營的貿易商數量越來越少,新進的貿易商也很難搶到市場份額。”分析師說。
來自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受市場以及煤炭行業脫困措施等因素的影響,近3年煤炭貿易商排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行業處境極為艱難的2015年,從事進口動力煤(含褐煤)業務的進口商已降至130家,到今年可能已不足百家。而在2014年,同類型企業尚存340家。在煤價頂峰時期,國內大小煤炭貿易商數量超過800家。
“如果煤炭行業沒有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也就沒有煤炭電商平臺發展的機會。”分析師說。
目前,煤炭貿易利潤已從過去的數百元縮水至個位數,稍有不慎還可能造成庫存。從追求利益最大化到維持生存,煤炭產業鏈企業必須及時調整發展戰略。
為上下游企業操作期貨成新商業模式
一位煤炭行業專家表示,所謂的煤炭供應鏈管理創新,構建產業生態圈,較大程度建立在利用期貨工具的基礎上。
“進口煤占公司的業務比重較大,運輸周期長,近年來煤價波動非常大,如果不利用期貨套保,公司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損失。”分析師表示,公司較早之前就開始運用期貨工具規避風險。最初利用澳煤期貨合約做套期保值,然而靈活性并不那么好,最多只能保1/3量的煤,還是留有風險敞口。2013年,鄭商所推出動力煤期貨合約后,就轉做鄭商所動力煤合約,用來替代做進口煤保值。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相關機構陸續對200萬噸現貨動力煤進行了套期保值操作,交易量7000余手,期現合并計算盈利3000多萬元,實現了套期保值目標。
分析師還告訴記者,過去幾年煤炭價格單邊快速下跌,銀行對煤炭行業收緊貸款,行業資金普遍緊繃,能否利用好期貨工具或決定煤炭貿易商的生死。
2015年3月,相關機構得到機會以400元/噸的價格一次性買斷某煤礦1個月的產能,即60萬噸。當時期貨標準的動力煤現貨價格是430元/噸。此時,機構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現貨采購價格遠低于市場價格,機會難得;另一方面,現貨價格依然存在進一步走低的風險。經過“期現會診”后,最終操作通過期貨盈利彌補現貨虧損,完成了套保目標。
“煤炭產業鏈上的大多數企業至今仍很傳統,對于期貨工具并不熟悉。還有一些企業受制于國企身份的限制,無法直接參與到期貨市場中。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分析師表示,通過期貨點價模式,該機構可以代替相關企業進行期貨操作,并以貿易形式讓企業分享到利潤。與此同時,還幫助煤炭生產企業盤活了庫存。
記者還了解到,部分煤炭企業也在運用期貨工具。大型煤炭生產企業伊泰集團期貨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操作動力煤期貨判斷價格方向,可以對庫存進行及時調整,同時也對上下游電力、水泥、鋼鐵行業,較以前有更深入了解。由于生產量遠大于套保量,對于煤炭企業而言,做大量套保并不成立。但今年行業形勢突變,動力煤價格止跌企穩,公司不排除買入期貨合約進行保值,建立虛擬庫存。
伊泰集團還在積極嘗試期轉現。去年,該公司曾與下游大客戶成功完成了協議平倉、配對交貨操作。由此,伊泰減少了煤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對方電廠也獲得了價格較低且品質可靠的電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