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集團要求,河鋼石鋼進入產品升級結構調整的快車道,提質提速保客戶訂單刻不容緩。大棒線從生產的各個方面打破常規操作習慣,創新生產工藝,選定“用大孔型軋制小規格坯料”的工藝作為新的自我挑戰項目。
為了試驗順利進行,軋制前,副作業長孟維卿和軋機工藝工程師張曉輝對壓下量、寬展量、寬展系數、導衛開口度、輥縫、減速比等各項參數都做了詳細計算和調整,制定了試驗方案,明確了操作要點。
19點30分,軋制開始。孟維卿和丙班軋機班長李子強站在粗軋機組前目不轉睛地盯著,一支鋼坯由西向東緩緩過來,他們密切關注鋼坯被咬入1號軋機后端部的變形情況,記錄軋制狀態,積累數據。“1號軋機降速、再降。”看到出現張力不穩情況后,李子強通過對講機與CP2主控工王瑞鋒緊急溝通。聽到指令后,王瑞峰立即對1號軋機進行調速。一番緊張的操作后,軋機間的張力恢復了正常,李子強這才松了一口氣。“根據測算試驗方案,CP2在前期穩定張力基礎上,將1號軋機提速15%,2號軋機提速6%,但在實際生產中,我們要一直關注并隨時調整,摸索最佳的工藝參數。”李子強告訴筆者,為了防止翹頭堆鋼,他們按照實驗方案提前把1號軋機的軋線降低了1cm,保證了軋制的順行。
時鐘指向19點50分,坯料生產進入正常狀態,但依然不能宣布試驗成功,新工藝軋制的除鱗效果如何?表面質量情況是否能夠提升?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檢驗。16架軋機前,粗軋崗位工用割把仔細檢查了鋼材表面質量后,對不遠處的孟維卿做了一個“OK”的手勢;軋制成材后,熱檢工張大勇立即取樣檢查鋼材表面質量。“鋼材表面沒有缺陷,沒有發現軋痕,較以往含鎳鋼表面質量有改善,一切正常!”20點,張大勇在對講機里傳來喜訊。職工等待的未知結果終于有了著落,職工緊張的心終于落地了,用大孔型軋制小坯料的工藝首次獲得突破。這不僅節約了每次更換軋輥的30多分鐘時間,為高效生產打下基礎,還有效改善了坯料除鱗效果,降低攤撿成本。
“我們原來也嘗試過該生產工藝,但都以失敗告終,今天終于有了突破,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優化、固化方案。”孟維卿高興地說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生產模式越來越不適應高端客戶的需求,“倒逼”職工用實際行動創新突破,在工藝準備和工藝控制上下功夫,為產品升級做好足夠的準備,讓職工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質量和產品升級上,為贏得高端客戶滿意不斷“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