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條生產線,怎樣才能發揮出最大產能,創造出更多效益呢?對此,軋鋼廠干部職工在產品規格調整、優化工藝、新工藝開發等方面入手,做起了工藝流程再造的大文章,取得了明顯效果,7月20日,產量首次突破日產12000噸,生產效益顯著提升。
系統思考 精準出擊
水鋼公司給軋鋼廠下達了日產12000噸的指標。以軋鋼廠現有的工藝布置、軋制方式、設備能力,要完成這一指標可謂“難于上青天”,但軋鋼廠領導班子結合公司提出的“八個流程再造”和自身實際,系統思考、勇于擔當,從工藝進步及產品開發著手,將單線、少線切分改為多線切分,不斷優化工藝、優化流程、優化管理,尋求效益增長點。
每增加一線切分,難度系數都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面對難題,軋鋼廠干部職工以快應變,主動作為。3月份,軋鋼廠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先后到其它鋼廠進行考察學習,在7月初將一棒線和三棒線調配到二棒線軋制,將一棒線單線生產改為兩線切分,二棒線由兩線切分改為三線切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為設備的消缺“擠”出了時間。
全員參與 雷厲風行
為滿足水鋼公司生產要求,軋鋼廠要求二棒線作業區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多線切分開發。接到任務后,二棒線作業區立即召集所有班組長進行討論研究,將任務進行詳細分解,并明確責任區域和負責人。全體干部職工爭分奪秒制作所需備件,并對工藝進行完善和改進,為試軋工作奠定了基礎。從圖紙設計到二棒線正式上線試軋,作業區僅用了3天時間就完成了試軋的所有準備工作。
正式試軋當天,二棒線作業區所有干部職工都來到現場,進行觀摩和學習。由于各品種規格的軋制工藝不同,在試軋結束后,技術人員就試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作業區將班后會變成培訓會,針對試軋期間出現的問題、解決辦法等對職工進行培訓……
“人心齊,泰山移”。在試軋期間,二棒線作業區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認真做好每道工序間的銜接工作,為多線切分的開發提供保障。
未雨綢繆主動作為
Ф12mm×5試軋工作即將在三棒線拉開戰幕,對此,三棒線作業區未雨綢繆,超前思考,主動作為做好準備與培訓工作。
三棒線主要軋制小規格產品,日產量在2700—2800噸之間,最高日產量也僅能達到2900噸,面對公司當前的生產節奏,多切分提高產能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對此,作業區眼睛向內,狠抓基礎管理,為打贏即將到來的這場硬仗做好充分準備。
Ф12mm×5之前三棒線曾經軋制過,但要形成批量生產,任務艱巨,壓力巨大。為使Ф12mm×5能一次軋制成功,三棒線作業區干部職工一門心思撲在對軋機及工藝各部位參數的測量、整改、校正上,各個環節都付出了大量的艱辛和努力。
“為提升效益而戰,為軋鋼的形象而戰”,忠誠、擔當的水鋼公司“軋鋼人”務求實效、敢于創新,正奮戰在尋求更多效益增長點的道路上。